《善恶的真相》第四话 | 谁佐清欢
世间所有的善良都是建立在互利基础之上的。
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投资行为,即投下一颗善心,就像播下了一粒种子,是为了在未来某个不特定的时间获得某些回报的果实。
这些回报大多是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以及行动回报的混合。
换言之,是为了谋求他我奖励与大脑自我奖励的混合奖励。
很多人误以为善良是不求回报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精神利益的潜在诉求,因为这些精神利益是大脑以自我无法意识到的方式隐秘产生的。
下面,我们来详解一下善良行为的深层运行机制。
当我们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大脑先是通过视听触觉系统接收到这些外部刺激信息,然后,中枢神经会检索大脑中的海量信息,并对这些新收到的信息迅速进行分析处理。其后,或者忽略对这条信息采取回应行动,或者指令并协同其他神经,引导着肌肉骨骼去执行某些动作(包括语言),以施行善举。在完成了这一系列行动之后,视听触觉系统会将所有行动结果的信息传导回大脑,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会刺激一些器官分泌某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刺激着大脑的一些神经单元产生某些相应的感觉,比如使命感、成就感、被尊崇感或安全感等等令大脑愉悦的感觉,这种愉悦感便是他我奖励与大脑自我奖励的混合奖励。这些得到奖励的愉悦感属于光辉闪耀时刻,会形成强记忆,被储存在大脑的某个重要区域,并会经常悄悄地自我翻阅。然后,再遇到此类事例,往往会继续去施行善举,以重复体验那种光辉时刻,大脑释放给自己的强烈的愉悦感。
当然,有时也可能因为善举失败或被拒绝,而产生挫败感或沮丧感。这些不好的感觉,也会影响我们下一次善举的决策。
以上就是善良行为最深层的运行机制。
我们不可能自我察知大脑的这些具体运行过程,所以说,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做善举的那些最深层的精神诉求。即便能意识得到,也会瞬间忽略掉,因为,当我们意识到那是一种类似于通过交易而获得的某种精神利益,便会降低我们自我美好的感觉,甚至会有一种自我厌恶的情绪产生,大脑便会迅速指令某个器官释放一些物质,来中和这些不美好的感觉和自我厌恶的情绪。于是,我们便悄无声息的忽略了谋求精神利益的真相。
而那些因善良而获得的精神利益,其实都是大脑释放给我们的各种感觉。
比如,我们花钱去听相声,哈哈一乐,这便是一种精神利益的获得。我们用金钱交易获得了一种开心的感觉。这和我们做善事,心里会产生愉悦感,本质上是一样的道理。而这种愉悦感便是精神利益的一种。
综上所述,世间所有的善良都是建立在互利基础之上的。
而人类实施善举的具体目的大致如下:
第一、为了在自己周边建立某种安全感(善人施粥)。
第二、为了展示自己的某些人格,比如怜悯、博爱或勇敢的品质(让座)。
第三、为了展示自己的某些强大能力(救落水之人)。
第四、为了在以上基础上获得某些使命感、成就感或被尊崇感(荣耀感)。
第五、为了获得某些长短期的直接或间接的名利回报或行动回报。
第六、混合了以上目的的综合回报。
而第六种情况往往是最常见的。
(作者:谁佐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