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里暖人心
晚上7点45分,进入咖啡馆。课已经开始半个多小时了,沙哑的音质,低沉的男中音,给我安静的信心。
莫名的,每次在咖啡馆听魏老师讲课,心里总会很温暖,看到老魏,就像看到邻家兄长,是魏老师长的朴实,而是没有架子。不知道原因,反正就是觉得进了咖啡馆,就像到了家,想说啥说啥,没有那么多规矩也没有恐惧,很安心,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
那日跟朋友们一起读书聊天,有朋友说,在一个群里不敢说话,因为有一次,提出一个观点,被众人围攻,之后,就再也不敢说了。
“被人围攻”,想想在我所处的群里,从来没有这样的体验。
为什么?
是因为大家都是尺码相同的人,对于如何对话,都有一个默认的原则,所有人的对话都是围绕话题本身,都是为了找到真理,没有人会在意这句话是谁说的,会考虑某人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因此,无论是在老魏咖啡馆,还是网师的任意一个群里,大家的对话都很和谐,自然。
就在刚才,我在老魏咖啡馆里再次留言:要读经典,也要读不同的经典。
没想到,几秒后,老魏说道:要读经典没问题,但不是要读不同的经典,而是不要读经典。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没有丝毫说错话的羞涩、恐惧,反而咯咯笑起来。
老魏真好,难道他刚才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吗?什么叫要读经典,又不要读经典,这不是悖论吗?
他开始以自己作为一个核心话题点讲述,我因为母亲节姐姐邀家人聚会,没有听完,但那种愉悦与好奇一直没有消失。
人与人在一个学习群里的对话,知识本身是核心,对话只是为了擦亮知识,让知识闪烁出它应有的光芒,所以,话是谁说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不是在围绕知识讨论。
记得三四年前,跟郝老师在常春藤读书时 ,他就一再会提醒讨论者不要偏离主题。一旦有偏离的,他会立即告知。
今天也同样,我们在老魏咖啡馆是为着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而聚在一起的,所以,没有人会关心谁在说,大家关心的是,什么才是苏霍姆林斯基要阐述的思想。
但是,建设这样一个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型组织,并不容易,首先需要组织者放下身段,如果组织者就将自己当成了一个高人一等的学者,或者众人的领导,很难有人能公开坦诚地交流自己的想法,而知识也很难真正显现。
因此,老魏咖啡馆的这种学习氛围应当被我们借鉴,尤其是在开展教研活动的时候,更应该借鉴。
大家将目光从讲述者身上移开,只聚焦于课堂教学本身,教研就能获得新的突破,否则,教研永远只能是你侬我侬的作秀表演,骗了自己,浪费了他人的时间。
熟悉的音乐声里,老魏戴着眼镜,一副学者模样。
敲打键盘留言:戴上眼镜的老魏完全是学者。
大约三秒后,老魏抿嘴一笑。
留言里出现:从货车司机变成学者了。
1.时间有限,不能在不确定的事情上耗费精力。
2.学习不是在已知的领域里发生,而是在与新的另外的知识深度接触的过程中发生的。要想成长,就得突破原来的舒适区,到新世界里闯荡。
3.被别人惦记是一件好事,但总被人惦记就会出现惦记疲劳,要不让惦记疲劳萌芽,就要尽早模仿着去惦记别人。
4.美育是学校教育首要的任务,只以智育培养为目标的学校,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