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50】谈第七章培养理解力(下)

2020-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易苏打

今天我们讲培养理解力下半部分。

借助视觉卡片,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而判断出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合理。

如果只是按照全文的线性顺序阅读,我们肯定无法从整体上掌握那些法律大部头的结构,更不要说挑教科书的毛病了。而所谓的理解困难,往往也是因为我们的思路混乱不清,过于关注细节的论述,却忽略了宏观结构的分析。此外,读者之所以看不懂,有时正是因为作者自己就没想通。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千万不能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而要主动地重组线性信息,利用视觉卡片分析出文章的逻辑结构,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信息的理解和吸收。尤其是在阅读大篇幅作品的时候,这种辅助工具更是不可或缺。

制作视觉卡片,培养新的阅读习惯

我们要通过具体的练习来培养新的阅读习惯,并且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让自己在这方面的阅读能力上升到潜意识操作的水平。因为,只有习惯成自然的潜意识操作的能力才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阅读水平。我们将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学习制作视觉卡片,让大脑学会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发散性思考的过程,最终将这种能力转化成自己的思维定式,闭上眼睛就能在脑子里出现一张完整的视觉卡片。

制作视觉卡片的基本原则

第一,尽量使用横向排版。因为即使是一张A4大小的白纸,横向的宽度在画树形图时也会经常不够用。更重要的原因是,横向摆放的纸张更能刺激人的形象思维。

第二,始终把文章的主题写在白纸的正中央。顾名思义,发散性思维必须有一个起点。我们的大脑会自然而然地把抽象的起点与物理意义上的中点联系在一起,如果你一下笔就把整个视觉卡片的中心词写在白纸的左上角,就相当于又回到了线性思维的框框里。如果你最初不习惯这种排版方式,那就试着用彩笔写下这个中心词,颜色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刺激你的视觉神经,帮助你养成新的思维习惯。此外,我们的双眼天生就比较容易注意到彩色的物体。当你以后用这张视觉卡片来复习时,双眼也会第一时间定焦在最重要的中心词上,然后大脑会不知不觉地以此为起点,调动发散性思维,按照逻辑层次逐一回忆起剩余的枝叶。在培训班上,经常有学员提出类似的问题:怎样才能利用视觉卡片帮助记忆?怎样才能让视觉卡片上的信息“自己找上门来”,而无须我们从满脑子的记忆里大海捞针?答案其实很简单。既然叫作视觉卡片,其神奇之处就在于能够刺激我们的视觉感官。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运用的视觉元素越多,你的记忆就会越深刻。使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体、不同的粗细笔画、不同的附加符号,只要你想得到的办法,都可以一股脑儿地用到自己的视觉卡片上。你或许会觉得这些都是小姑娘写写画画的玩意儿,与理解文章毫不相干,但这些额外的信息其实就是最显眼的标签,能够让你在回忆的过程中产生联想,理解起文章的内容来自然也更容易。

第三,结构清晰的主干。说得具体一些,就是文章一共有几个最重要的信息点,你的视觉卡片上就应该有几个最显眼的主干。请你在阅读的同时有意识地考虑这个问题,尽量在第一遍阅读完成的时候就形成大概的印象,画出头几个主干。此外,不要完全忽视顺序,虽然我们要尽量避免线性思维,但是作者既然按照某个顺序来叙述同一层次的内容,一定有他的考虑。按照个人的习惯,我会把第一条主线画在白纸的右上角,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画出其他主线。第二层及第三层的信息也大致按照这个原则来处理。

第四,把所有文字都写在线上。我们之所以要制作视觉卡片,就是因为要按照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把所有信息都系统地梳理清楚,主干归主干、分支归分支,与之一一对应的文字内容也应该写在正确的位置上。如果我们任由信息在页面空白的地方随意晃来晃去,显然就毫无意义了。你可以把整张视觉卡片想象成一棵大树,有了树干和枝条还必须有叶子和果实,现实生活中可没有叶子或者果实会脱离树干,就那么自顾自地飘在空中吧?

第五,字迹必须工整。制作视觉卡片可不是为了练草书。因为潦草的文字必须首先经过左脑的识别,才能在右脑中形成图像而被理解。只有工整的文字才能在阅读的瞬间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像,使卡片产生整幅图片的效果。我们制作视觉卡片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让自己在日后复习时,无须重读文章,只需瞥一眼卡片即可迅速激活记忆,调出相应的信息。如果大脑从一开始就因为字体过于潦草而无法处理卡片上的信息,我们显然就无法达到这一目的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字体不够工整的视觉卡片其实和传统的线性笔记没有太大区别。

第六,善用箭头和连线突出各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视觉卡片上的内容除了作者明确写出的关键词,还应该包括文章各个重点之间暗含的逻辑关系。这一部分内容就得靠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了。如果你在制作视觉卡片的时候注意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深入思考读到的内容,理解这些内容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线性阅读的方式是无法达到这一效果的。

第七,多用符号和插画。很多人看到这一点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可不会画画!”大家尽可以放心,视觉卡片是给自己看的,就算画得再难看也不会吓到别人。至于哪些内容需要利用图像信息来表达,就是个人的喜好问题了。总的原则是越显眼越好,用到的颜色越多越好。练习得多了,你自然会找到一套最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方法,比如,箭头代表因果关系、加号代表并列关系、闪电代表例外的情况、笑脸代表赞成或者优点、哭脸代表反对或者缺点……初学者的视觉卡片上通常密密麻麻地全是字,可是只要习惯了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你的视觉卡片就会变得一目了然,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如果刚开始总觉得纸上的位置不够用,或者遇到范围太大的话题,我建议大家使用A3的白纸,也可以用透明胶把两张A4纸横向粘在一起。

在进一步探讨视觉卡片这个话题以前,我还是希望大家先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阅读方法。如果你还是学生,阅读的重点想必是学习新知识、准备考试,那么你应该养成制作视觉卡片的习惯,把它当作每次阅读的必要环节。这样一来,平时日积月累的视觉卡片能让你在考试之前拥有足够多的复习材料,整个知识网络都信手拈来。但如果你是上班族,只是希望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再上一个台阶,那你就大可放松一点儿对自己的要求,只把视觉卡片作为阅读训练中的一个手段。制作视觉卡片的过程,其实是我们强迫自己的大脑主动思考的过程。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梳理出文章的脉络,我们必须学会在阅读的同时完成思考的步骤。因此,每制作一张视觉卡片,我们的大脑就会形成新的神经树突联系。等到这种能力达到潜意识下操作的程度之后,我们就自然能在脑子里形成一幅类似视觉卡片的图像了。万一某天状态不好,只是迷迷糊糊地看完一篇文章,我们反而会觉得不舒服,会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没有积极地调动思维,完整理解文章的意思。这相当于我们有了一个内在的监督机制。不过,无论你属于哪一类读者,下面这个基础练习都能帮助你进一步提高制作视觉卡片的能力,让你的大脑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只有积极地调动大脑资源,才能实现深度理解。所以,尽量充分利用大脑126神经比特/秒的信息处理能力。

阅读高手在阅读的同时就能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要想培养这种把握全文脉络的能力,就要多制作视觉卡片。阅读线性文字与制作发散性图像相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自己的视觉感官。“10分钟练习”就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最佳练习。

视觉卡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这种信息转换的过程完全符合人脑的自然思维方式。

要想把握一本书的脉络或是整个学科的知识架构,也可以利用视觉卡片。

今天先讲到这,明天继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