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平行的国土有意思的文章历史

远去的多浪人:你应该了解的新疆 ethnic group

2017-07-05  本文已影响293人  edbe50528d80

“多浪人一看就知道和其他突厥语民族不同……突厥语族人将多浪人、罗布人都视为异民族”。

许多中外文献记载,18世纪60年代以来,被称为多浪人的群体生活在“自阿克苏地区,经玛拉尔巴什(巴尔楚克)直到叶尔羌的叶尔羌河流域”。

宗教因素是民族划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伊斯兰教对日常饮食有着严格禁忌,可据记载,“多浪人喜欢吃鱼,而当地的突厥穆斯林几乎不吃鱼……鳗鱼没有鳞,按照伊斯兰教的规矩,吃它是不干净的,因而被禁止,然而多浪人却若无其事地吃”。

除了吃之外,多浪人还有一个特异习俗,多浪人把自己的妻子提供给客人作为招待。据旅行家艾瑟顿记述,

“多浪人有一种款待客人的奇特风俗。客人来到多浪人的小屋,主人的房间及妻子、美丽的女儿都可以自由利用,把女性的鞋放在房门口,就是谁也不许入内的暗号”。

现在,新疆是一个维吾尔族占人口多数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维吾尔族及其他11个少数民族的地位已为国家正式承认,但是,其中没有多浪人的名字。多浪人去哪儿了,多浪人既没有迁移,也没有消失,只是在开展民族划分工作时被划分为维吾尔人了。

除了多浪人,罗布泊人也遭遇了同样的境遇。

罗布人“不食五谷,以鱼为粮,织野麻为衣,取雁毛为衣,籍水禽翼为卧具。言语与诸回不通”,按斯大林民族识别法,本应单成为一个民族,但民族划分服从于政治,政治不需要新增一个民族,于是罗布人被划分为维吾尔族。

民族划分中的这种处理方法不仅仅在边疆地区发生,在其他地区也有发生。比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贵州省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将生活在毕节等地区的“穿青人”划分为汉族,引起该群体民众不满,奋力抗争,当局妥协,以少数民族待之,同意其在填写材料时注明民族成分“穿青人”。九十年代更换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因系统无法录入“穿青人”,引起大规模群体集聚事件和上访。

见微知著,这反应出中国在民族称呼上的一个尴尬:“民族”一词在中文表述上的模糊性。

传统汉语中并无足以适切表达“Nation”概念的语汇,虽然中文出版物里面民族字眼到处都是,但用法并不统一。不同的上下语境表达了不同的内涵,“身着民族盛装的妇女欢庆民族自治区建立六十周年”,一句话中使用“民族”两次,前一个是文化特征,后一个民族是政治、领土内涵。中文民族的不同内涵翻译成外文,就有Nation和Ethnic Group的区别了。

Nation和Ethnic Group在国外文献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两个英文词汇出现的时间和背景都不相同,他们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人群划分方法。

族群(Ethnic group)这个词汇出现在20世纪初,这个词汇的文化意味更浓。是指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行为、生物特征而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族群有“客观”的特质,这些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外貌特征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观”的特质,特别是人们对其族群性认知和感情。

族群词汇并最早在美国流行,这主要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国内乃至全世界,白人、黑人、黄种人、有色人种,仅仅从欧洲来的就有萨克逊民族、日耳曼民族、法兰西民族、希腊等,来自非洲的黑人习惯部落认同,部落可是以百千计的。怎么称呼这些群体?Nation与生俱来和“民族自决”、“独立建国”等政治权利相关。一旦一个群体被国家政体称为Nation(民族),那就意味着国家必须承认这个群体的各项政治权利。如果都以民族Nation来称呼国内这些不同有文化、历史、宗教背景的群体,养成这些群体的Nation意识,那将是美国政治上的一场灾难。于是美国开始广泛的使用族群(Ethnic group)一词,宣称美国是一个多族群国家,用族群来指美国内部具有不同发展历史、不同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甚至不同种族体质但保持内部认同的群体。

文化圈不同,族群不同。大的文化圈内也有诸多小圈子,于是在族群中衍生出亚族群的概念,譬如华人是一个大族群,在美华人的来源也很复杂,有广东人、闽南人、客家人,他们操不同语言,于是说粤语的广东人是一个亚族群、闽南话的又是一个亚族群,说客家话的又是一个亚族群。

因此,有学者认为族群以文化分人群,更忠实于该群体的文化特征原貌,贴合该群体情感,可以避免Nation划分引起的诸多政治纷争。

我们再回到多浪人,历史上的多浪人聚集地贫穷落后,据探险家Skrine 记载,

“(多浪人)生活水准道德比(喀什噶尔)突厥人要低得多。多盗贼,多守门犬,爱打架,是个复仇心很强的种族。与他们相比,突厥人较易相处,人也好”。

在十九世纪,Skrine语中的突厥人和多浪人使用穆斯林和yelig(当地人)来认同和区分。

二十世纪初,维吾尔族正式登场。经过苏俄和中国一脉相承的民族政策培育,原来只有yelig(当地人)观念的维吾尔群体,建立起自己的民族观。维吾尔族是说维吾尔语(共同语言),生活在新疆(共同地域)从事农商活动(共同经济),有着悠久辉煌突厥历史的、信仰真主(共同文化下的共同心理)的群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后,从政治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政府差异化对待民汉群体,一步一步强化了维吾尔群体的民族观念。

坦率的讲,有民族观念比没有好,有民族观念可以维护保持语言纯洁性,更好的传承民族传统,弘扬本民族文化;群体更有团聚力,有利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与其他地区群众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在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下,一小部分人的某些民族意识走向极端,而且越来越严重。由民族意识扩张为领土意识,比如有认为某地是某族人的某地,不是全国人的某地,不欢迎其他人来到自己的自治地区,其他地区人来是来掠夺资源的,是来抢当地人饭碗的。

改革开发后,相当数量的内地人涌入新疆,内地人在观念、资金、语言上占有优势,竞争力强于本土维吾尔人。与内地人相比,维吾尔人处于弱势地位。当一个民族处于弱势地位时,往往会抵制与强势民族的交流。在中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维吾尔人与汉人的通婚率是最低的,这就很能说明问题。要知道汉人是中国的主体群体,与一个国家主体群体交流的减少,无疑弱化了维吾尔人对国家的认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民族观念。

与维吾尔在内的各族民族观念不断强化的同时,法理上的国族——中华民族概念却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

中华民族概念从清末民初的提出,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族,经历不断的引申和变迁,到中共建立政权后最后正式定位为: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维吾尔族也是。

在中国,第一感觉是中华民族无处不在,大街小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标语到处可见,但又感觉无处可寻,没有一个人的身份证上写着“中华民族”,没有人介绍自己时会说“我是中华民族人”。

那中华民族在哪儿呢?在歌声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中唱到: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中华民族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各民族集合体的代称,更多的是和爱国主义关联起来,“中华民族”一词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用来凝聚全体中国人的情感。从感性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变成了“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

同时,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概念,在宣传语境中,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所有民族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只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国家兴旺发达,各族的权利,各族的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相关连的模糊的整体代称。但是,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里,“中华民族”一词没有意义,“中华民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族”。所以,当某个注册在案的民族认为他的所有不幸都是因为呆在这个家庭(中华民族)里,意图脱离大家庭,自组小家庭,该族绝不会有民族认同上的割裂感。

也许今天,多浪人的后代已经忘了自己曾经的族称,更不会以中华民族自居自豪,只会以Uigur 自居,“七•五”事件很多参与者就来自曾经的多浪人聚集地叶尔羌流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