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田埂上的希望     ——送教上门工作意义解读和实际做法

2019-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走过枫林

        我与送教上门工作结缘已经有10余年了,最早的从实验小学的小江 、凤川的小陈(化名),到深澳小学的申屠(化名),从我自己送教到带队送教,各种滋味还是历历在目的。

        去年开始我写了几篇教育方面的简书,其中就有很多是关于辅导差生的,如《把20分教成50分的意义》《积极回应家长对美好教育的期盼》,有一篇直接是写送教上门的,如《理念与行动的距离——关于申屠XX同学要求回校跟读的思考》。“播种田埂上的希望”,这个题目,就来自其中一篇简书,我是这么写的:“当然,会有更多的文化学科差的孩子,通过辅导后仍旧如此。即便如此,这提高的30分也有意义,至少对他和他们家族而言,类似于春天田埂上的种子一样。对,田埂上,发芽的可能性比较小,但至少还有希望。我们的小学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春天希望的种子,让孩子和家庭都能过上几年怀揣梦想的求学日子。”

        当然,需要送教的孩子,可能连“田埂上的希望”都没有。不能因为没有希望,就不去送教了。接下去我从送教工作的意义解读、实际做法、未来设想谈谈我对此的点滴思考。

    一、意义解读

        1.公平意义大于成本意义:送教上门、特殊教育,需要很多的投入,包括精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它所折射出的教育公平意义显而易见是最重要的。现在国家在提“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第一位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公平是第一位中的第一位。国家也在推“脱贫攻坚”,关注弱势群体,我们所做的“送教上门”其实就是教育系统的“脱贫攻坚”,这点,我们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

        2.情感意义大于分数意义:送教上门可能对学生的分数、素养发展起的作用不大,但辅导背后的情感意义显然让百姓有更多的更温暖的获得感。在简书里我是这么写的:“有些人教了多遍他还是不会,分数是教育教学的其中一个意义,教育还有一个比分数更重要或者说最根本的力量,就是情感——爱与被爱。让一个学习存在困难的孩子,从他刚刚入学开始,通过老师这本无字之书,读出了爱与被爱,读出了尊重、乐观、耐心、永不放弃,这些温暖的情愫会怎样在他漫长的人生中滋长、翻涌,并且激励、延绵。

        二、实际做法

        实际的做法应该每个学校都差不多,无非就是次数、送教人员、送教内容有些不同。实际操作时,不同的送教对象应该会有不同的安排。我总结了一下,仿照脱贫攻坚的说法,12个字,叫“宜送则送、宜教则教、宜来则来”。

        1.宜送则送:家长有要求的,(有些家庭不愿意的)我们按每两周一次送教;选择和确定相对集中的教师,尽量少更换,便于送教对象对老师的情感认同。

        2.宜教则教:能够教的尽量教,教简单知识、教简单技能;家长有需求的,可以先教会家长,让家长在家里陪同小孩子学;“教”永远是相对的,更多的精力要放在情感上,陪同玩,让孩子脸上有笑容。

        3.宜来则来:这学期,我们送教的对象申屠同学有来学校感受学习的愿望,在他外婆全程陪同的基础上,每天上午半天在学校跟读。来了,我们欢迎,外婆放弃自己的时间和工作陪读,我们的老师要有悲悯情怀,让他开心地学,并且学有所成,底线要求是认识几个常见的汉字和会简单的日常交流,让他体验学习的快乐和作为人的尊严。我要求老师做好三个一“一次手把手指导、一次课堂对话、一次反馈和激励”,要让他来的有意义,有收获。 

        三、未来设想

        1.固定人员,科研跟进:任何一个送教对象,都是一个最好的科研对象,通过对他们的研究让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

        2.帮扶团队,爱心前行:成立班级小朋友帮扶团队,最好是同小区的、同村的伙伴,利用周末或空余时间团队帮扶,爱心前行。

        3.专家指导,静待花开;需要特殊教育专业老师现场指导,根据对象不同,确定可以教什么,大致怎么教,让我们的送教更专业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