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绩的执念
上学期最后两门课的成绩也出了,并不理想。英国电影这门课的论文我是最后匆匆忙忙写的,因为圣诞假被旅游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也就没什么时间去读参考文献。事实上,有时间我也不会读,中文的参考文献我都从来看不进去,更不用说英文的。
于是,这篇论文我写得很煎熬,完全抱着交作业的心理,甚至是几乎每憋出来100字就奖励自己玩半小时手机,磨磨蹭蹭了两天终于凑够了2000字。老师也确实有理由给我低分,这个成绩就和fail一步之遥。
另一门课,全球政经,百分之二百的学术课。不过老师是个很酷的中年女性,长又卷的头发,总给人感觉像某个美国女歌手。她有时坐在我前面一排的桌子上,问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而且会死死盯住某个人,然后再死死盯住下一个人。
这课的论文自然也极其学术,并且她要求我们在论文中至少有16条以上的参考文献。我基本是在旅途中完成这一篇论文的,每天晚上回到民宿,经历了一整天疲惫的旅程,还要打开电脑写学术论文。
即便如此,在feedback中她仍然明确表示我缺少大量的参考文献,意思是我的很多观点都必须要有参考文献的支撑。以前在国内我也遇到过这种问题。我一直觉得,这怎么可能啊?难道我每写一个陈述句就要给自己找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来做证明吗?至今我依然很困惑。
交换生有一个好处,成绩只要合格就行,因为具体分数根本不会计入大学成绩内,反正也不会给我两个学位。但我对于成绩一直有执念,可能是初高中受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心一意想拿高分,拿个好名次。我对这种东西特别在乎,即便是最日常的小测,低分也能让我心情低谷好久。
我想这种情绪在初高中是正常的,因为普遍存在。但到了大学,我依然对成绩分外在乎,因为这关系到绩点,而绩点关系到奖学金,长远来说也关系到保研。
有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前面出来的几门课我成绩都不高,仅仅是比平均分多一点,而平时玩的比较好的朋友似乎都考得还不错。像这样别人都考得好我一人独差的情况,对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个巨大的考研。我那几天郁郁寡欢,好像回到了高中那段时间,当我月考考差了坐到第四考室的时候。
后来我才发现,跟保研和奖学金直接挂钩的并不是绩点,而是综测。而综测排名最大的影响因素并不是成绩,而是附加分。当然我大学也稀里糊涂参加过学生会和社团,但仍比不上别人那么积极地报名各种项目和选拔,厉害的是他们能选上并且得奖。
我总在想,如果大学重来一遍,我一定会怎么怎么样,但事实是大学我已经走了大半,没有回头路,只有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