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培训心得
昨天是暑期培训第一天,昨天下午我们有幸倾听了陈萍教授的《积极心理学》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包括:1、什么是幸福,2、幸福成长的基石,3、幸福成长的心理学基础,4、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5、培养积极心态,6、促进幸福成长。
陈教授的这个讲座非常有价值,毕竟幸福是每个人的人生终极追求目标,没有人不想破解幸福的密码。我和大家分享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关于福流
福流是积极心理学当中一个重要的幸福理论,它指的是一种全然沉浸于所做之事的忘我状态。
这个概念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听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有一课他讲到的《放下头脑,信任身体》,其中他就提到了身心合一的神奇力量,这应该就是积极心理学中所说的福流。
福流的五个特征:
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
物我两忘:自我、空间和时间意识暂时消失
驾轻就熟:对活动有完全的掌握和控制,不关心评价与结果,行云流水的快感。
点滴入心:体验过程,感受到活动的精确回馈。
酣畅淋漓:发自内心地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如庖丁解牛)
自从陈教授昨天下午在讲座中跟我们介绍了“福流”这个词语之后,这两天,同事们时不时地就拿这个词语来开玩笑:今天你福流了吗?刚刚我们福流了……
陈教授说,幸福是可以学习的,幸福是可以练习的。
人类的幸福感40%是遗传,10%是环境决定,近50%是后天可改造的。
幸福是可以后天习得,是一种历练、修行,甚至是技能和技巧。
那我们可以如何获得幸福呢?
比如:运动、旅游、游戏、触摸(爱抚、拥抱)、心灵接触(眼神、记住名字、会心一笑)、闻香(在家里放香氛)、饮酒(小酌到微醺)、听音乐、唱歌、禅思。禅思也可以理解为冥想,在报告厅,陈教授带我们一起做了一会冥想,放松了很多。
陈教授还提到了要经常微笑,至于微笑的妙处,她讲到了一个有趣的案例,如果一个人钱包丢了,钱包里放的是名片,钱包被归还的几率是8%,如果放的是老年夫妇的照片,归还的几率是11%,如果放的是快乐家庭的照片,归还的几率是21%,放的是微笑的婴儿的照片,归还的几率是35%。她说以后见面不要问你吃了吗?而要问你微笑了吗?
真正的微笑是迪香式的微笑:嘴角肌上扬,颧骨肌上提,眼角肌收缩。这让我想到有人说,总是大笑的女孩子是非常自信的,因为法令纹、鱼尾纹、牙齿都会显现出来。大笑的女孩应该是敞亮的、自由自在的,那我们以后就多笑吧。
陈教授向大家推荐了马丁·赛利格曼的几本书《真实的幸福》《持续的幸福》《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活出乐观的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其中陈教授提到的每天分享三件好事,就是赛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写到过的,也是我很早之前看到过的,大家也看到了我在公众号里隔三差五地在践行这件事,陈教授提到她会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做这件事,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在家里和配偶、孩子一起分享,每天每人回来分享三件好事,应该会营造一个很好的家庭氛围。
好事不一定是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这样的重大事件,主要是日常生活小事,比如,看到一朵花开,读到一本好书,吃到一道好菜,听到亲友的好消息,有人为你让座等,练习坚持21天,幸福感应该会持续至少三个月甚至更久。
正面看待问题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看待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陈教授讲了负面缺陷观和正面资源观分别会怎么看待问题,她说:
负面缺陷观会将人视为问题,正面资源观会将问题视为问题;
前者从人的内在找问题的位置,后者从人的外在找问题的位置,创造空间讨论人和问题的关系;
前者寻找个人的错误或者缺点,后者将问题放在自我认同之外,
前者将行为视为核心或者自我的表现,后者将行为视为一个特别情节、经过一段时间、有顺序发生的事件。
这个观点让我联想到两件事,第一件事,我看到一个网友评价她的领导说非常值得尊敬,因为她领导跟她沟通问题时会说这份资料这里还需要改动一下,而不是定义她这个人,说她如何马虎或者办事儿不力等等,这就是典型的将问题视为问题,而不是将人视为问题。
第二件事,今天培训中,班主任沙龙环节,雷磊老师也提到的一个句与这个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跟家长沟通学生的问题时,多描述,少评价,多引导,少定义。我们可以向家长讲述学生身上所发生的事情的具体细节,但是不要去评价,更不要去定义,这就是典型的将问题视为问题,而不是将人视为问题。
我们平时会不会对家人或者学生说,你总是这么马虎,你总是这样粗心……这些错误的表达都是将人视为问题了,而不是就事论事了,反思,一定要痛改前非。
学会沟通,积极回应
如何做出正确的积极回应呢?陈教授喊了两位老师上台演了一段情景剧,一人扮演老公,一人扮演老婆,老婆正在家里做饭,老公从外面回来说,老婆,我今天当上副科长了。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应呢?
我当时想的是,我肯定会鼓掌,然后跑去说:老公,你太厉害了吧。
这个扮演者回应的是:老公,你太厉害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啊?今晚我们出去吃,庆祝一下吧。
后来陈教授说,这个老师回应的答案很好,而这个老师也解释说自己是用了心理学话术的,这个老师恰好是心理辅导老师。
首先她与对方共情了,让对方感觉到被鼓励被支持了,其次她问“你是怎么做到的”,是让对方分享自己的高光时刻,分享自己的成就,这让对方再次获得成就感,最后,她说“出去庆祝一下”,让对方感觉到被重视了。
陈萍教授说,我们还可以问具体一点:是谁宣布你升职的消息的?在哪儿宣布的?在什么时间宣布的?问细节,会让对方更有分享欲。
同样的技巧也可以应用于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比如孩子回来说,妈妈,我考了93分。我们该怎么回应?大多数家长应该会问,7分丢在哪里了?或者说班里有多少个90分以上的?而更好的问法应该是,你太厉害了,你的93分是怎么得到的?陈教授说,我们总是盯着孩子丢掉的分数,却忘记肯定孩子得到的分数。
这样看,幸福真的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平时为何很难和人建立深厚的链接,可能就是沟通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昨天下午培训结束时,郭校长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用来收束这两天的培训活动恰好。
晚安,亲爱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