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梗概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整本书讲述了小主人公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困苦、艰难的童年生活,表现出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实际生活状况。
故事开始讲了三岁的阿廖沙在船上失去了父亲,之后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诺弗哥罗德城的外祖父家生活。阿廖沙的外祖父叫卡什林,年轻时是个纤夫,后来靠开染坊赚钱,因为家境衰败所以外祖父的脾气越来越暴躁、野蛮。另外,家里还有两个为个人利益而不断斗殴、吵架的舅舅,这使得整日家里不得安宁,在这种恶劣环境的笼罩下,阿廖沙开始讨厌这个家庭。
一次,阿廖沙在表哥的怂恿下把白桌布放进了染缸里,把它染成了蓝色的,外祖父得知此事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把阿廖沙打得昏了过去,还生了一场大病,母亲受不了这个家庭抛下他独自离开了。不久之后,阿廖沙最好的朋友小茨冈,还因为帮雅科夫舅舅背十字架而被砸死了。家庭的破碎、朋友的逝去让阿廖沙的童年时光跌入谷底,他唯独喜欢和善良勤劳的外祖母待在一起聊天。
一天,家里突然失火,于是外祖母有条不紊地指挥救火,而平时专横的外祖父这时在一旁号泣。外祖母身披马被,毫不畏惧地冲进火里把硫酸盐抢出来。所有的人都听她指挥,最后成功咩了火。
冬去春来,舅舅们分家了,阿廖沙有时跟着外祖父识字、学习,一家人也换了新住宅,阿廖沙因此认识了许多房客,他结识了新朋友——“好事情”。“好事情”虽不受其他房客的欢迎但对阿廖沙的人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最后还是被外祖父赶走了。
不久后,离家许久的母亲回来了,阿廖沙也被送往学校,在那里他饱受同学歧视和刁难。而且阿廖沙渐渐察觉到,母亲改嫁了,继父对母亲常常拳打脚踢,就如外祖父对外祖母一样!阿廖沙与母亲之间开始不断产生矛盾。他回到了外祖父家,发现外祖父母也分家了。为了糊口,他开始捡破烂,偷木板卖钱,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离开了学校课堂。最终,母亲去世,阿廖沙不得不离开这里,走向“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