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作文得“0”分的女生,后来怎么样了?
🪶
“你文笔很好,怎么会……”
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提到小学的作文都是宋姐写的,他感到意外。
我不知道”好“的评价标准,是指在竞赛中获奖还是考完后的卷子被当作范文展示,亦或是,我的文字滋养过很多人,包括我自己。
细数二十多年的成长,每一步都与写作息息相关。
小学在隔壁村的山上,每天上学要翻越火车轨道。没有围栏,村民经常来如自如,去对面的大草坪放牛。
没有教师用书,没有视频资源,所有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实际生活。比如,印象深刻的一个题目:
村民牵着牛走在铁轨上,远方的火车正急速向前行驶。这时,牛不动了,如果你是放牛的主人,遇到这样的情形,怎么办?
凭借我当时吃辣条的智商,很难完成两三百字的任务。忘了妈妈是怎么构思的,这篇文章一如既往地被当作范文朗诵。
随着升学,所学的知识超出了宋姐的知识库,在一次当众被老师质问”秋天还有葱郁的树木“之后,开始自己动笔了。
刚写作文,什么都往里面放,废话连篇。全班都在用第一个作文本的时候,我早早开始第二个。写得很好吗,并没有。
本子上挂满了红笔线,大段大段的删减。交上去参加比赛的作文,从指导老师手里接过的时候,可以用”满目疮痍“来形容,无地自容,好想要找个地洞钻进去。
🪶
中学后,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和情感的丰富,文字有了温度。
语文老师说:“作文的落笔要在人物上。”
老师说:“要以小见大,要聚焦,要反面描写。”
老师说:“少用白描,多用修辞和成语。”
……
除了日常的教学,我们多了课外书的辅助,开始做摘抄;多了青春期懵懂的情绪,无师自通了心理描写;多了歌词,……
把歌词穿插在文中,是我惯常的技法。当时还冒出了写歌词的念头,不过只是想想,先把文章写好。
龙头凤尾,中间部分用事例填充,是我们当时写作的套路。
在按部就班的写作中,文章出彩的地方取决于案例是否贴合主题,语言是否简练,名言警句有多少。
还有一点,是否打动了改卷老师。
有一次月考作文只有48分,相比之前的五十多,心里产生了落差。后来得知换了改卷老师,于是我向朋友打听她们班主任的阅读偏好。
于是,在后面的考试中运用小标题的形式,又回到了五十多分。
这个细节让我明白:不要在意评价体系。
在主观色彩浓厚的评价标准里,“高分“包含了太多因素,你只管去写,写你的一地鸡毛,写你的内心波动,写你的跌宕起伏,写你的快意恩仇。
高中的一次语文考试,拿到卷子后,意外地发现作文是零分。在老师有气无力地讲卷子的时候,我把作文又看了几遍,也给周围的人看了。
下课后,我找到语文老师,询问为什么。
”不知道你在写什么。“
这样的答复和同学如出一辙,不过,这句话对我没有丝毫杀伤力,因为我很不喜欢这个老师。
”那是你不懂。“我在心里为自己正名。
相应地,讨厌一个老师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高三那年,我没有参加任何作文竞赛。
”如果获奖了,指导老师会出现她的名字,我不想。“在同桌问我为什么不参加的时候,我认真地说。
现在想想,还是太年轻。对事不对人,才是一个成熟的大人。
后来,我把这篇文章投了出去,获得了三等奖。
有人喜欢你的文字,有人跳过你的文章,重要的是,你是否在写作中感受到了快乐,既有一吐为快的轻松感,也有收获宁静的力量。
“小院见证着四季的变化,一年四季,到了冬天,它才会焕发生机。我们从春天出发,一路远离故乡,等时间的年轮转过一圈,我们大包小包地回到小院。”——散文《小院》
🪶
如果不是热爱,依白羊座的三分钟热度,很快就会另觅新欢。
找一天,坐在房间里,对着一些白纸。那就是天堂。
乡下的风景很好,相应地,也很无聊。吃饭睡觉刷手机,没有网吧游戏厅,没有商场奶茶店,加上蚊子苍蝇等,年轻人回来住一天就走了。
在清晨的草丛中意外发现了牵牛花,小时候经常摘一大把,叠罗汉;邻居家领养了一只小狗,蹦蹦跳跳的,跟他玩了一会儿。
上午看书,写公众号,下午写写画画,整理整理,夜幕悄然而至,带上扇子。出门散步。
洗完澡,躺在熊熊怀里看剧。
简单的一天。
与自己相处,与喜欢的人聊天,看蓝天白云,听鸟叫,窗外的芭蕉摇曳着。这样的生活会让人沦陷。
只要你拿起笔,你的世界就不一样了——你开始越来越关注生活的点滴了。你对身边人的观察变细致了,慢慢体察人情了,生活不再无聊了,你终于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了。
在物质世界之外,拥有一个精神世界是有必要的。身陷囫囵之际,可以暂时将自己包裹在精神世界的茧房里疗愈,等到太阳升起的那刻,又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文字是可以避难的防空洞,呼吸的窗口,海上的浮板。
ps:今天有个好消息宣布
粉丝破“500”大关啦。
这意味着我的后花园越来越壮大,意味着我的内容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意味着我可以开通流量主了,有了小小的收益后,会策划一些活动,给大家发福利。
毕竟这是我们共同的家,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一砖一瓦搭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