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2023-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谢丹儒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原本这是部影视剧的片名,当然,我也没看过这部剧。之所以听过这话,其实,我也不知道听谁说的。

直到某一天仔细思想,才逐渐意识到这背后的“缘由”。

老实说,《山月记》中就有过这样一句话:“深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雕琢,又自信有几分才华,不甘与瓦砾为伍。”

初读这句话我只觉得是“怯懦”、“自卑”,以及“不甘”。仔细想来,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呢?

所谓逃避,有人将此解读为是隐性的反抗,与之对应的显性的反抗则是正面冲突。

这中间有什么是被大家所忽略的呢?是的,就是面对。

因为需要面对,又因为害怕面对,所以选择逃避;因为需要面对,所以直接面对,继而引发冲突和矛盾。如此而已。

但似乎所有人都自动忽略了一点,面对本身的重要性究竟取决于什么呢?

看过我之前文章的人可能不难答出,“智识”。

换句话说:“真正影响我们的并非事实本身,恰恰是我们对于事实的判断和认识。”

在我看来,这当然是“本质”的一面。换句话说,当你被情绪、情感所左右时,加以习性的作用,通常要么选择逃,要么选择前进。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这背后竟然事关“生存本能”,即面对危险人的“第六感”或“直觉”会本能地越过理性,毕竟理性是后天的,习性当然也是。所以,可想而知,当你遭逢“大事”,或者说真正重要的事儿,或者说你认为非常重要的事儿,往往就容易出现两个局面,要么逃避,逃避的方式就是拖延,要么直接越过面对,按照自己过往的经验和认识去一以贯之。结果自然是,相当于拿鸡蛋砸石头。

这背后的原理是,之所以存在问题,出现问题,本身就说明问题本身是现阶段的你(的条件、经验、本能)无力解决的。换句话说,你能解决的问题还会成为问题吗?

那么,这里的突破口在于哪里呢?——问题本身有没有问题?问题的重要程度如何?这个问题于什么而言很重要?是对当下的自己吗?还是对自己想做的事儿?是自己做不到还是害怕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换句话说,这不是凭本能或直觉或经验能解决的问题。

话说,这样的问题多不多呢?

多得很,比如意识的起源,比如生命的起源,比如宇宙的起源。这玩意儿,简单说就有点像《西游记》中唐僧每至一个地方都要回答一遍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但实际上呢?唐僧从始至终只是回答了“生命的起源”,然后借助“意识的起源”进行思考了,但与此同时呢?他又在“宇宙的起源”之中占有相应的时空位置。

这话好说不好理解,举个简单例子:“你没试过你怎么知道你行不行?”

这话看起来如此理所当然,且无可厚非。但你没发现,即使最伟大的人物也无法告诉别人自己伟大之所以伟大为何?我是说,这玩意儿放到古代,他们或谦虚或谦逊,也只会告诉你“天、地、人”,三才嘛。所以,如果天都不能被认识,地也不能被认识,人凭什么认为能被认识呢?

我是说,但凡天才,但凡人才,但凡鬼才,但凡“才”之所以为“才”是可以被认识的吗?换句话说,人是可以认识自己本身吗?

是故,有了这么一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个“局”可以延伸到“上智谋势,中智谋局,下智谋子。”所谓“势”,大势所趋嘛,形势所逼,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毕竟,“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白了就是,因势因事因时因人而异。通俗的讲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呗。

那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背后是什么?“演绎法”。

实际上,大多数人的逻辑或者说思维,更多的都属于“归类法”,说白了就是“比较”(类比),或是“因果”(关系论)。这背后又是什么呢?人们认识事物、论理的条件。简单说就是,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有一套自带的系统,自我保护机制。你但凡想学习,想过没有,你是如何学习的呢?

从熟悉抵达未知,因为所以,或是它是这样,还是这样,所以应该这样。彼此这时候是“蕴含关系”。

“蕴含关系”我曾举过例子,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前提是“我在”,所以我可以“思”,包括我可以思考“在”然后呢?这是第一个对古希腊哲学,包括古哲学,提出质疑、存疑精神的关键。直接就掀翻了桌子:“不玩了,没意思,凭什么规矩由你们说了算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节点。

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唯物辩证主义”,乃至于“虚无主义”,“怀疑主义”,自此,哲学迈入新的纪元(亚里士多德就是被这样给推翻下神台的。毕竟,以前的哲学家都是很“生猛”的,他们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哲学家)。

但可惜的是,很多人拒绝思考,拒绝思想,甚至拒绝阅读。

就像那话说的:“大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这样:不想学习,然后玩游戏,看小说,各种浑浑噩噩,自己也越发空虚和空洞,思想越发匮乏和干瘪,整天无所事事,不知所云。实际上,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干嘛?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存在?社会系统的那一套不适合你,自己又不敢去直面世俗社会的洪流,然后呢?好像怎么都不对劲,不得劲儿!

还特意用自己的表达创造了一个个新词:“佛系”、“摆烂”、“躺平”……摆明了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实际上却是,我压根既不认可自己,又不敢做自己,更不敢直面自己,同样还不知道如何成为自己,“理想的自己”早就丢了,既然无法认识,那就是不必知、无须知,然后该怎样就怎样呗?关键是,你接受这样的自己吗?你认可这样的自己吗?你尊重自己吗?你爱自己吗?

可别到头来,又开始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甚至厌世、避世,消极、消沉,最后,当然,你大可以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呗”,然后呢?敢不敢继续想下去?

我是说,“活着本身”、“存在本身”、“意识起源”、“生命起源”、“宇宙起源”,你都了解过吗?你都知道吗?你经历过什么?你爱什么?你是什么?以及你要通往何处呢?

我是说,接下来你要怎么做呢?你要如何去绽放属于你的芬芳?你要如何去确定属于你的方向?你要如何去追寻属于你的梦想、理想,去到那无人抵达的地方,梦境般,“理想国”、“乌托邦”?

如果你在乎价值胜过意义,如果你在乎利害胜过存在,如果你在乎想要胜过需要,如果你在乎细节或过程胜过结果,你想过这样的生活吗?

我是说,你真正热爱什么?你为之又付出过什么?

很多人喜欢说“努力”,我最不喜的一个词。用拆字法,上面是个“奴”,奴下面是自己的“力”。万般努力终归是奴隶,这就是“为了什么而什么”,你被这个“什么”所控制、影响、改变……话说,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都不是你需要的呢?别说这是“顺势而为”、“无可奈何”、“身不由己”,这玩意儿叫“逃避”。你在逃避真正的思考。

但,“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话说,这其中什么在起作用呢?时间,当然是;环境,容易被环境所影响和改变的人自然也可以这么说;自己,是的,自己突然意识到了原来还可以这样,原来不是这么回事儿,然后去做了,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改变了……

可你想过没有:“每当你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这背后是什么?未知啊!

我们从始至终所面对的就一个问题:未知。

所以,有人怀抱希望,他们会告诉你:“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人则悲观消极避世,他们则告诉你:“人无远忧,必有近虑。”还有人“知足常乐”,他们会告诉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既然是未知,为何不把未知推给未知呢?“当问题出现时,我再告诉大家”呗!有何不可呢?

如果你能做到,当然都无可厚非,关键是你甘心吗?你是这样的人吗?你具备独立的人格和自主能力吗?

我是说,你都知道自己是悲观的态度,然后还非得说什么“悲观即远见”,别自欺欺人了好吗?悲观如何远见?还是说因为远见所以悲观?可别忘了,世界由什么样等人改造和改变呢?

“从长远来看,乐观主义者更成功,因为实际上,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房间里的每样东西,都是由那些相信新事物的乐观主义者设计和发明的。发明电的人是乐观主义者,发明无线电波的人是乐观主义者,发明胶合板的人也是乐观主义者,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由乐观主义者发明的。这意味着未来也将由乐观主义者来创造。”(凯文·凯利如是说)

换句话说,逃避作为反抗,是隐性的,赌的是别人多在乎或多在意又或多爱你呗?问题关键在于,你爱自己吗?可别忘了:“你怎么爱自己,就是告别别人怎么爱你。”

如果你自己都在逃避,都在悲观,都在消极,都处于一个“不正常”的状态,我真的建议,“一日三餐吃好,然后睡好”可能更重要。毕竟,可能是身体不健康(人格不健全)所导致的错觉呢?你说呢?

如此一来,逃避就是被动,就是被动然后选择,就是放任自己不管不顾然后任由事情发生,继而随波逐流,然后还所谓的来一句“随遇而安”、“无可奈何”,还有更荒诞的吗?你主动过吗?你爱过吗?你尊重过自己吗?你难道就没有想过自己为何而来,又要去往何处?

“朝闻夕死,可矣!”

换句话说,难道你的理解里,“朝闻夕死”就变成了早上和晚上,然后早上“闻道”然后晚上“死了”也值得了?别逗了!它说的是从始至终,问心无愧,一以贯之,是恒久的,是永恒的,是真诚的,是扪心自问、问心无愧、无怨无悔、无愧于心。

忘了吗?“古只诚不我欺!”

忘了吗?“仁义礼智信”。

我是说,“人在没有退路的时候,总有最后一条路,就是做回自己。”

我是说,逃避不是面对,更不是反抗,而是“缺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