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第六 山川其舍诸-选人的道理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有一次评论冉雍说,有头小牛,生它的牛是杂色的,可是它自己却颜色赤红、牛角周正,是用作祭祀的不二选择。(想到它的出身)虽然不大想用,可是山川之神舍得放弃这么上佳的祭品么?
犁牛,是指杂色的牛;对应的是骍,赤色。朱子注,周人尚赤,牲用骍。角,指牛角周正。骍且角,是祭祀选择牺牲的标准。杂色的牛,不能成为牺牲;但它生的牛,符合牺牲的条件,就不能因为它的出身而不用。仲弓就是冉雍,是本篇第一章将的可使南面的冉雍。孔子这段话,也不是对冉雍讲的,而是讲两个类比。
第一个类比是把冉雍作为例子,以冉雍为例。众所周知,冉雍出身贫贱,传说他的父亲为牧业为生,声名“贱而恶”;他的后母公西氏听说孔子设教,命三个儿子冉耕、冉雍、冉求皆投往孔子门下。孔子没有因为他们的出身而拒绝,悉心教诲,终成大贤。冉氏三兄弟均位列孔门十哲,世称一门三贤。其中又以冉雍最为优秀,第一章说冉雍气度宽宏,有为政一方的才能。因而,孔子以冉雍为类比,是说贤者与家庭出身没有关系。
第二个类别是以祭品的挑选为例。古代祭祀是国家大礼,而祭品的选择是其中的重要事务。祭品要选择最适合的,这是祭祀有没有诚意的严肃问题(“祭神如神在”)。骍且角,就是颜色最赤红、最纯正、牛角最周正、最美观,那就成为最上佳的祭品。这个祭品既为山川之神之属意,不选都不行。祭司在选择祭品的时候,不会去考虑这头牛的上一代是不是有杂色,以及他们的牛角是不是不周正。
之前两章“冉求请栗”、“原宪辞栗”,一正一反,讲得是为政者对利益的安排。此章所论,是讲得选人用人的标准问题。为政之事,包括从政、经商、治学等,人事问题一定是最关键问题。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基本决定了事业的走向和成败。此章重点是讲的选人的问题。
一是英雄不问出处,反对出身论。孔夫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反对出身论,是非常了不起的观点。当时既没有举孝廉,也没有科举制,社会阶层世袭,普通民众无法改变自己的阶层属性。孔夫子提出的,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就是说你自己足够优秀,就必然是上天的最佳选择。这对于有志于仁道的精英、以及有志于通过修行仁德达到精英阶层的普通人,都是极大的激励。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家境一般,但在事业上特别是上进心方面反而更加突出,在多数的求职中已经不是最主要问题了。
二是明确标准,选择最优秀的人才。许多组织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往往陷入误区,会对被挑选的人求全责备,样样都要好。但拿到简历,怎么看,求职者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不满意的地方。其实这是常态,不是求职的人出了问题,是用人选人的标准出了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选人标准不明确。比如说,基本的素质、履历、专业等基本要求是否达到,最关键的一项选择标准是什么,有什么一票否决标准。在难以抉择的时候,在基本条件满足的前提下,就以最关键指标选择,同时排除必须排除的,就得到答案。就像此章讲的“骍且角”,清晰的标准给出清晰的答案。
EverYang博主,3月28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