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初心
年底的时候开始整理笔记,一直整理到今天。
这期间我重新看了一遍以前搜集的相关资料,也大概翻了一遍这三千多条笔记。
昨天在印象笔记的铁杆粉丝建立的群里无意间看到有人问一个mac端拟物化的笔记本界面怎么设置。
这是很久以前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的样子,当时特别喜欢但听说只有mac端才有,那时mac的图标还是拟物化的样子。
后来我买了mac,系统已经是扁平化的天下,我自然而然的也以为印象笔记也跟随系统不再有那样的界面。
群主回答了问题,我找到笔记本界面中藏在右上角的设置,当我那些笔记本以一种实体笔记本的样子排列在我面前,让我眼前一亮。
当时只是觉得喜欢,但说不上别的什么。
也许我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我手里的锤子手机,那个叫罗永浩的情怀商人非要逆着潮流做拟物风格的系统,可能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闹钟有闹钟的样子,笔记本有笔记本的样子,将这些实体投影在虚拟之中,虽然我们将很少再用这些实物,但这除了辨认肯定有怀恋的意味在其中,至少让记忆能回味一些源头。
我记得在大学里有段时间一直用着高中时期的一款功能机,并且常不随身带着,只是晚上会宿舍时看有无未接电话,以至于舍友都管我的手机叫“座机”。
我也没有用任何云笔记、电子书之类的工具,常去图书馆就带上笔记本和一支笔,可能还有mp3和耳机。
其实,如果阅读和笔记有初心,那么就是那个时候吧。
书一次可以抱很多本在桌子上,但终归是一本本的看,笔记也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的写。
日积月累自然就看了一些书,有了几个泛黄的笔记本。
毕业之后到是自己久迷红尘变的浮躁,有作家的签名书、开始知道笔和笔记本的牌子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有了一份工作虽不富裕但也至少买书这事上不用看价钱。
然而,笔和本子最终都是崭新,书也是收藏,而且我也没了时间。
你看,我究竟怎么在红尘里颠倒了。
花时间换钱然后买昂贵的没时间看的书,没闲情雅致在用的纸和笔。
我对着自己的印象笔记发了一会呆,然后慢慢删减,最终把我这些云笔记变成了最初的样子。
我当然并不会某种意义上的倒退,全部用纸笔来代替键盘,用书来代替kindle。
只是,偶尔用纸笔和书让自己慢一些,用电脑时把知识想的简单一些,少用复制、粘贴、一键保存,真放进电脑里也不让它们石沉大海,就像我以前常把用过的笔记本拿出来在太阳和台灯底下翻一翻,“云端”里的东西也需要常接地气,常过脑。
一个云笔记里的“笔记本”就当成是我年少时去图书馆走在路上下起雨会藏在衣服里,而不是顶在头上的笔记本,取一个朴素的名字,一个一个的敲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