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下,清风徐来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他的作品中别有风格的一首,非常值得欣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这些生动自然的风景,优美如画。
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西江月,是唐朝教坊曲牌名,后来被用作词牌名。
‘西江月’取自李白的诗《苏台览古》中的一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当初做为曲调,是为了歌咏吴王与西施的故事。
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
这条路在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繁华的官道。
“明月别枝惊鹊”,这句词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
这句词的灵感来源于苏轼的诗:
“明月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别枝,也就是斜枝。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两句的来源也有渊源,出自《鉴诫录》中记载的诗:
“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古诗美,词更美。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史的瑰宝,世人熟知唐诗,却并不甚了解宋词。
事实上,宋词的艺术成就更高。
因为词的创作技法比诗更严格,要求更高。很多文人会写诗,却不一定会写词。而擅长写词的人,一定很会写诗。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朝代,文化与经济十分繁荣。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文明登峰造极于赵宋之世”。
这个朝代的芳华与光辉应该被正视。
宋朝是中华文化繁荣的巅峰,却因为外敌太强蒙受莫大耻辱,所以在史书上的记载颇为暗淡。
那个莫大的耻辱,就是让北宋亡国的“靖康之耻”。
岳飞在《满江红》里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那个奇耻大辱是宋朝子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北宋覆亡后,赵家宗室南渡长江,建立政权,史称“南宋”,从此偏安江南。
南宋皇帝等人迷恋权力,安于现状,不愿冒风险北伐收复故土。南宋的军民却是心心念念要收拾旧山河。
岳飞就是其中代表。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和抗金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他骁勇善战、精通兵法,战无不胜,精忠报国,一心雪洗前朝之耻。
他的岳家军威震八方,令金军闻风丧胆,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家军一路北上收复失地,形式一片大好,离北宋故都开封仅四十里地。
可惜,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他班师回朝。
岳飞回朝后即因“莫须有”的罪名下狱。
最后蒙冤而逝。
他临终前留下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八个字,字字惊心。
岳飞冤死之后,普通民众的心中何其凄凉。如若不身处当世,很难理解那种情绪。
宋孝宗即位后为岳飞平反,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终于在死后20年得到平反,被尊为“岳武穆王”。
只是,人生重要的只有当下而已。死后再如何功成名就,都于事无补。
当年岳飞临终前,是何等的寂寞、孤独、悲伤?
无人能懂。
岳飞去世时,辛弃疾才两岁。
辛弃疾生于北方,那时北方全部是沦陷区,臣服于金国。
臣服并不代表接受,沦陷区的人民经常自发组织起义军进行抗金斗争。
辛弃疾就是在起义军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
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两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时金人内部矛盾爆发,金主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年二十五岁。
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在他任职的前期,写过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最著名的就是《美芹十论》。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民众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
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词作,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就是其中代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只写单纯的农村生活,字里行间透露出安逸和美好。也许只有辛弃疾自己才知道,那种有志难抒的失望、悲伤。
也许,这些宁静美丽的自然风光能让他心头有些许抚慰吧,毕竟整首词的基调安逸而宁静。
时代决定人的命运,这是我解读过大量古诗词得到的感悟。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于1140年,是南宋著名词人,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同为宋朝豪放词的代表。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之后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时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他的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