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融合”到“分化”,是我们超越原生家庭的正确方式
文/学乃身之宝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这说明,潜意识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而潜意识的形成大多来自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这些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思想观念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从“融合”到“分化”,是我们超越原生家庭的正确方式1.
我们小时候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越深刻,长大后越倾向于按照小时候的世界观来看待成人世界,这就是自己与原生家庭的“融合”。
这里说的“融合”,指的是我们对别人的看法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也就是说,我们在按照原生家庭中形成的思维习惯来应对别人。
比如,我们在原生家庭习得的观念是,“父母都是对的,不听父母的话,就是不孝顺”。那么,当我们看到有人和自己的父母对着干的时候,潜意识里就会给这个人下定论—“不孝顺”。
其实,最早的“融合”是婴儿时期的自己和母亲形成的亲密关系。
因为我们刚刚出生时,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妈妈来帮忙,我们离不开母亲的照料,所以形成这种“融合”的生活状态。
而这种“融合”状态慢慢成为我们潜意识里的东西,悄悄地影响着我们。
正如我们在结婚后,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我们的母亲是一个强势的人,要求家人,特别是子女一定要顺从她,这就会让已经成家的我们,在遇到强势的另一方时,也会顺从,这就是和原生家庭里的“融合”反应模式有关。
《超越原生家庭》一书中,对“融合”的状态提出四种方式,即顺从、反叛、攻击和断绝关系。
这四种方式是在应对“被要求(或命令)做出改变的一方”时通常会做出的回应:
(1)顺从,说的是为了和权威或强势一方达成“一致”。
比如,家里的父亲有大男子主义,要求家人,尤其是母亲要顺从他,否则就会发脾气。这时妈妈的顺从就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孩子们会知道,只有顺从爸爸,他们才有安稳日子过。孩子们长大后,就会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因为一旦有人不开心,他们就会紧张,极力表现出顺从,以让对方认同自己。
(2)反叛,说的是要和权威或强势一方说的不一样,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比如,家里母亲是一个权威人物,反叛者一般是家里排行中间的孩子,因为出生顺序让他自己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前面的哥哥姐姐,是家里第一个孩子,父母肯定会百般呵护,而后面出生的弟弟或妹妹一定是会让父母更加疼爱的孩子,自己就像是个多余的孩子,不受重视。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他们就会选择反叛的方式来回应这个权威人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容易想方设法表现自己的不同,以引起对方的关注和重视。
(3)攻击,说的是为了消除对方对自己的否定或不认同,采取“攻击”方式来显示自己权威。
比如,夫妻之间会因为一方要当“一家之主”而出现攻击者,也就是说,夫妻两个人都想说了算,都想成为“一家之主”,这就会出现攻击者。其实,这样的攻击是在争论家庭权力。有些事无所谓对错,特别是夫妻之间,但这种争夺就是家庭矛盾产生的原因。这样的家庭权力争夺战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婚姻生活。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成为一家之主,才是最重要的。这种长大的孩子,有时自己都感觉不到,这就是潜意识在起作用。
(4)断绝关系,说的是为了解决人际关系出现的争端,采取“离开”的方式以显示自己的不满。
比如,一个强势的妻子,会让丈夫觉得自己被掌控,无法做自己,进而与其断绝关系。但是,这种断绝关系未必就是离婚,很可能是冷战。还有,长大的孩子,因为父母总是吵架,选择搬出家,也是一种断绝关系。很多人觉得,自己和原生家庭划清界限,就不会受到其影响,而现实情况未必如此。
上述的四种回应方式,都是一种与原生家庭的“融合”状态,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其影响。
但是,随着我们慢慢开始长大,接收到的信息不再单一地来自母亲或家庭,还有社会和他人给我们的知识,这些对于我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我们还要做好“分化”。
2.
这里说的“分化”,指的是我们在保持和他人的亲密关系时,不会那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我们做事不被他人的需求和评价所左右,我们可以做自己。
这个“分化”即是超越原生家庭的关键。
我们挖掘童年,理解童年,就是为了现在和将来活得更好。否则,探索原生家庭就毫无意义。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这就是说,原生家庭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可以通过“看见”,进而“分化”自己来超越原生家庭。
从“融合”到“分化”,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认识到只有自己改变,才能有不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