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背后的信念

2022-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Coco加油

我妈生我弟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等弟弟回家后,我发现原本属于我的东西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甚至爸妈,都要分他一半,他就像个侵略者踏入我的领地。每次看到爸妈给他喂奶、换尿布、逗他玩,就一肚子不高兴。后来处处找他麻烦,打他、骂他、坑他,能使的招全使上。弟弟被我欺负的可怜,我被爸妈骂的伤心,爸妈被我俩弄得也焦头烂额,真是三败俱伤。当时自己没有正确解读爸妈呵护弟弟的这件事,爸妈也没有及时读懂我的行为语言,如果当时我们学习了正面管教,相信会是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

感知、解读、信念、行动四个因素形成一个闭环,构成私人逻辑,所有行为背后隐藏着冰山下的“信念”,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我们号召父母要走进孩子心里,读懂孩子行为,就是要学会探究孩子埋藏深处的信念,了解他们的动机,不能一味地停留表面的喊叫哭闹、撒泼打滚,更不能不问缘由的责骂、羞辱、恐吓。“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我对弟弟的恨持续了很多年,关系也比较恶劣,见面不是吵就是打。直到上大学后,心智慢慢成熟,才会看懂之前的种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真正感受到姐弟情深。

二宝来了,父母除了要读懂大宝的各种行为,留意察觉ta的思想变化,更要在二宝来之前做好功课,比如:现在很多家庭要二宝之前会征求大宝的意见,给大宝分配些力所能及的照顾二宝的任务,强调二宝与大宝的亲密关系......这样大宝才不会有抵触心理,才会特别期待和欢迎二宝的到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