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猿传说-修订版(V2)
标签: 黑叶猴保护 恩城保护区 大新县 白化动物
一、历史上的“白猿”是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c33278e3403a8018.png)
《山海经·南山经》有云,“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这是我国已知的历史上对白猿的最早记述。虽然时至今日,《山海经》中叙述的物种已经难以考证,但是白猿作为一种异象,在古人的志怪笔记和诗词歌赋中屡见不鲜。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讲述了一个“我国大书法家欧阳询白猿为父”的离奇故事。 之后,白猿作为深山之中的“武术大家”形象广为流传,演化出比如《封神演义》中袁洪——为白猿所化的人物。清代托诸葛亮的伪作《武侯白猿经风雨占图说》更是以白猿预测气象之变,达通天彻地之能。
可惜的是,白猿具体是何种形象,又具体代表我国20多种灵长类的哪一物种并未有很清晰的记录。有人认为,白猿是指滇金丝猴,“其状如禺而白耳”;有的人则从“猿”出发认为是我国唯一的类人猿种类长臂猿中的——白掌长臂猿,因其“白面白手”之相;有的人则认为是我国特有的物种白头叶猴,白头叶猴整个头部为白色,四肢及尾巴末端也为白色。种种推测,莫衷一是。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23aaaab450f5d2c4.jpg)
二、新近发现的“白猿”
前日,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恩城保护区工作人员拍摄到野生黑叶猴个体,但和一般的个体不同的是其全身毛发为白色,掌部和面部裸露的皮肤则泛红色,十分接近传说中的“白猿”。因此本文记述之,以供进一步开展研究和保护。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0d6e24a5e3dd3aac.png)
2017年10月,恩城保护区和大戟自然联合开展大新恩城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黑叶猴预调查,为11月全面调查作准备。在大新县某处,寻找和观察黑叶猴夜宿地时,当地村民称近日有一群黑叶猴在附近活动,其中猴群中混有一大一小两只白色个体,全身毛发为白色。随后调查人员对附近村屯多名村民进行访问,村民证实了此消息,均表示为亲眼所见。几日后,恩城保护区接当地村民来电,后赶到现场,拍摄到了这一白色毛发黑叶猴个体,及其所在的完整猴群。该猴群为黑叶猴的一个完整家庭群,共10只,9只为正常黑叶猴毛色(1成年雄性,3成年雌性,1亚成体雄性,2青年雄性,2幼年雌性),白色这只则为成年雌性。另一只村民所述的小的白色个体并未见到。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204d4efe7fb0f167.png)
经过现场人员,多方专家分析,此次发现的白色黑叶猴个体为“白变”个体。所谓白变(Leucism)是由于色素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无法从神经脊迁移到皮肤、毛发和羽毛中去,造成这些地方缺乏色素细胞,无法产生黑色素,使动物发生白色现象。
白变动物的眼睛在发育时是独立于其他部分的,因此眼睛的颜色并不会受到影响;而另外一种白化(albinism)动物的眼睛则由于缺乏黑色素而呈现出眼底血管的颜色,使得眼睛变成红色。白化是动物本身具有色素细胞,但由于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使得细胞无法合成黑色素,导致皮肤、毛发和羽毛呈现白色。
三、白变和白化动物罕见吗?
据国内相关报道,白化动物和白变动物十分罕见。Hill(1974)报道了世界范围内的白化性灵长类动物15种,其中最著名的是1966年来赤道新几内亚捕捉的白化大猩猩,后安置在巴塞罗那动物园。此外还有白顶白眉猴、绿猴、懒猴等物种见诸报端,最近的则是2017年在印度尼西亚动物保护组织解救的一只红毛猩猩。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7b2f3024d065e5a9.jpg)
1、白化型猕猴
我国80年代白寿昌先生统计有6种14只,包括猕猴、红面猴、熊猴、台湾猴、川金丝猴和黑叶猴。其中最为知名的是1977年台湾发现的台湾猕猴“美迪”,和1979年在云南永胜捕捉到的猕猴“南南”,“南南”1988年在中国实验动物云南灵长类中心生下亦为白化型的子二代“珍珍"。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35bcba55b4cd309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706ca93975447546.png)
通过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白寿昌对白化猕猴“南南”和“珍珍”的研究,揭示了其的成因——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543793c3bdc8dee3.png)
张亚平等人进一步“南南”和另一只来自于河南的白化型猕猴的交配根据推测这两个个体中的552C、A突变是由一个白猴基因祖先传下来的,这个祖先可能生活在80万年以前,他们的研究为人的白化病的研究治疗及动物白化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白变型猕猴
王斌等(2006) 则在其研究所人工饲养繁殖猕猴中 , 发现一例白变猴
在出生时完全正常 , 直到6岁时才见皮肤逐渐变白 , 直到周身变白。这只白变猴育有3个后代 , 表型均为正常型。白猴家系与正常猴中均发现在酪氨酸酶基因第955 位有一个 杂合突变 A/G;酪氨酸酶基因1518位白猴家系和正常样本中均表现为杂合。突变导致酪氨酸酶跨膜区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酪氨酸酶无法转运到黑色素小体中。而白猴 Fe 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值。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208657a7f65cdb4f.png)
另外,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造成白变型的基因包括, c-kit、mitf 或者 EDNRB。造成白变型的基因则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c-kit 可能导致白色斑驳,EDNRB 可能导致瓦登堡综合征,即黑素细胞和其他神经嵴衍生细胞缺乏引起的听觉色素综合征或者先天性巨结肠(我英文不好,这里可能有误)。
三、白色型黑叶猴为何而来?
同时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此次发现的白色型黑叶猴并不是孤立。1980年代就发现过白色型黑叶猴。1983年,张国栋在《广西园林》发表“白叶猴和黑叶猴杂交的初步观察”一文,但原文现已无法检索,不清楚当时白叶猴是哪种类型。但从李致祥等(1980)人文章、大新珍贵动物保护站和大新县当地群众所述,柳侯公园白化型黑叶猴即来自于大新县六榜地区(现恩城乡陆榜村),当时(估计为1978年)共捕捉到4只,均为白色型,其中一只送入了柳侯公园。时大新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何农林拍摄了一张照片发在了人民画报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ca4d97404341519b.jpeg)
黑叶猴过去是广西西南喀斯特石山地区(崇左、百色、南宁、河池)广泛分布的一种灵长类,种群数量仅次于猕猴。在其分布区相邻的左江和明江之间,则分布着我国特有的灵长类——白头叶猴。白头叶猴和黑叶猴亲缘关系十分接近,习性十分相似,仅外貌有部分区别。李致祥(1980)认为左江西岸大新六榜地区发现的是发现(黑叶猴)群体中混有三更山亚种(即白头叶猴)的色型,同时在左江东岸的崇左仁良地区(现江州区濑湍镇仁良村)白头叶猴分布区发现了发现白头而非白尾的居间群(一群四只)。2014年-2017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和美境自然(BRC)在建设广西黑叶猴和白头叶猴保护小区时,也发现了在扶绥发现了黑叶猴群体和白头叶猴群体中的居间型,和李致祥描述相似。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a06fc4bb796a9d4f.png)
此外,据陈怡平(1989)、胡艳玲等(2004)、刘璐等(2OO7)分别开展了白头叶猴和黑叶猴杂交实验,实验表明,子一代毛色与黑叶猴十分相似,黑毛性状占绝对的优势。子二代毛色转变基本完成。脸、下颌及颞部为白色,脸颊部白纹一直延长至耳后枕部为泛白区,尾前部掺杂有部分自毛,其余与黑叶猴的外形相同。子二代类似于我们在扶绥发现的黑叶猴群体中的居间型。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b2e37b35a6a94be0.jpg)
因此,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初步分析认为,扶绥县(和李致祥描述的崇左仁良地区)白头叶猴中的居间型只是毛色的个体差异,扶绥县黑叶猴更接近于居间型,推测为其亲代中可能存在白头叶猴;而大新县黑叶猴则为具有白变性显性基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f219bdaad382b038.jpg)
因此根据已经发现的成年雌性白变型个体,和村民叙述中所称的幼年白变型个体(尽管尚未发现,但是存在可能性很高),估计此次大新发现的白变型黑叶猴个体,类似于王斌(2006)等报道白变型猕猴。
但是白变型猕猴是成年后发生变白的现象?那此次发现的黑叶猴是一出生就是白色(类似于其他白变动物),还是生长过程中出现毛色变白现象呢?那只消失的白色小黑叶猴(推测死亡,在 mitf 品系小白鼠中,纯合子死亡率很高)呢?是一出生就是白色,还是经历了什么样的毛色变化过程呢?
四、白变黑叶猴该往何去?
也许白变黑叶猴只是物种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小的插曲,但这个家群或者整个广西的黑叶猴该往何去呢?
大新作为广西黑叶猴曾经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由于70年代起,大量官方和民间捕捉黑叶猴的事件发生(吴名川,1983;张国栋,1991),人为活动(居住点增加、道路修建、开荒种植)造成的黑叶猴栖息地破碎化。近40年来,黑叶猴种群急剧下降,广西黑叶猴总数从4000-5000只下降至300-400只(李友邦,2007;宋晴川,2017)。种群密度非常低,片段化极为严重,导致广西黑叶猴小种群分布现象突出。大新更是如此,大新黑叶猴总数从过去年皮毛收购量超过1000只到现在总数在24-106只之间。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新黑叶猴的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保护工作也迫在眉睫。笔者尝试提出针对大新黑叶猴逇保护建议:
1)大新的两个以黑叶猴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恩城保护区、下雷保护区,以及周边社区)的黑叶猴种群作为广西黑叶猴的中心分布,其栖息地质量很高,2015-2017年,每年都有新的分布点被发现,种群数量面临低估。迫切需要对恩城保护区、下雷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开展全面细致的种群调查。
2)针对各项调查中发现的黑叶猴盗猎现象、枪支现象、乌猿结采挖现象成立专门工作组,指导保护区、森林公安等相关部门开展执法行动,收缴枪支、开展巡护。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48/5280d3cee30854f7.jpg)
3)将大新县保护区外已知的A(4km2)、B(10km2)两处分布点,按照《广西野生动物和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小区管理办法》及指南为依据设立保护小区。保护小区暂由恩城保护区代管,聘任当地村民为护林员,加强对A、B两处黑叶猴种群监测和巡护,掌握猴群移动规律,防止盗猎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4)以白变型个体为代表,在(自有微信号、电视媒体、附近学校)开展大新黑叶猴宣传,通过邀请新闻媒体和专家评估等方式,开展黑叶猴保护宣传(例如央视新闻、名字公众征集、专家访谈等),扩大大新影响力。
5)邀请专家开展大新白变型个体及整个黑叶猴种群保护遗传学研究,对其进行非损伤性采样,分析黑叶猴各种群遗传距离和白变型现象成因,评估其基因多样性和小种群风险,提出保护对策。
6)对于黑叶猴的保护工作,积极邀请区内外外部机构(比如XX、XX、XX、XX、XX等)开展合作,引入专业技术力量,加强保护和社区关系,从社区角度开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