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附中 · 提升教育境界:培育卓越教师团队的突破口 原
王国维曾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师者亦然,只有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造就卓越的教师团队,才能助推学校的卓越发展。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追求卓越发展的实践探索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附中”)基于建设“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以提升教师教育境界为突破口,致力于“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团队的培育,使其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
教育境界的校本界定
与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相适应
“境界是标志人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程度的范畴。”教育也是有境界的。对教师来说,教育境界是其在教书育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水平和层次,体现着教师对为什么教、如何教等根本问题的理解和实现方式,也就是其对教育工作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教师的从教动机、教学技能、对专业角色层次的自我定位,是审视教师教育境界的三个维度。
不同的教育境界会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不同的精神显现。上海交大附中以“思源致远,创生卓越”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学养、远大志向、坚强毅力和创新智慧的卓越青年。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我们对教师教育境界的内涵作出了校本视角的界定:“有高尚的师德,有教育理想,掌握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形成自己的学科教育思想,有高水准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一支教师团队只有具备崇高的教育境界,方能走向卓越,培育卓越的人才。上海交大附中的教师不仅是学问之师,更应是人格之师;不仅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更要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开阔的教育视野;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学识,更要有思考的自觉、创新的智慧。
教育境界提升的目标定位
基于学校文化、自我期望、事业发展
无论是从学校文化特征还是从教师自我期望、事业发展需要等角度来看,提升教师教育境界都是上海交大附中培育卓越教师团队的基点与目的。
首先,学校文化特征决定着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价值方向。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引领师生发展的动力源泉。在64年的办学实践中,上海交大附中凝聚了“求实、求高、求新”的学校精神,形成了“大气、厚重、谦和、创新”的学校文化,提出了“思源致远,创生卓越”的办学理念。这种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勇为人先的学校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对教师团队建设有着深刻的浸润和引领作用。
其次,教师自我期望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内在动力。提升教师教育境界的前提是教师对专业角色层次具有较高的自我定位。这种自我期望一方面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认同、情感投入,同时更源于教师所处的人际环境,特别是教育对象的激发。上海交大附中作为上海基础教育的“四大名校”之一,生源质量较高,学生的基础和成长需求也较高,这样的教育对象必然要求教师自我定位要高。“自主探索,相互激发”的育人方式,促使教师把提升教育境界、追求卓越发展内化为自我成长的精神力量。
再次,学校发展要求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现实推动力量。上海交大附中虽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深化高考综合改革、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发展还有很多可拓展的空间,还有很多课题亟待我们去辨析、思考、探究、实践。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有较高教育境界、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教师团队的融入和践行。
教育境界提升的实践策略
全面覆盖、分层实施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自发、外控和内控三条路径:“自发路径没有调控机制,处于自发状态;外控路径是根据教师教育者的设想对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加以控制;内控路径即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调控下的发展路径。”我们在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实践中,注重激发教师的自我意识,内外融合,全面覆盖、分层实施。
(一)全面覆盖,整体提升教师团队的教育境界
所谓“全面覆盖”,是指面向全体教师,从师德、教研、科研、培训等多个方面切入,全面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教育境界,做好“面”上文章。
1. 有序列的师德建设
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铺好学生品行的底色,需要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团队。我们通过开展序列化的师德建设活动,力求找到师德建设的具体化、有形化的抓手。
例如:我们在广大师生中征集“学生最喜欢听的话和最不喜欢听的话”,形成“教师规范用语20句”和“教师忌语20句”;通过主题班会、教研组研讨等方式,组织师生修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师德规范》,并提炼出上海交大附中师德规范关键词;组织师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开展“好老师(职工)微故事”的征集、展示活动,通过制作微视频并在教师节进行主题展播,呈现教职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小事、真事、感人事,以小见大,寓高尚精神于平常故事;形成校内评优体系,每年定时开展各类校内评优活动,如教师节评选“交大附中园丁奖”,五四青年节评选“青年岗位能手”等。
序列化的活动使抽象的师德概念走近教师身边,走进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让教师们亲入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师德修养。
2. 引领性的专题研学
引领性的专题研学重在教育教学视野的前瞻和带领。一是邀请上海乃至全国知名专家来校作教育前沿问题的讲座,如“课堂视野中的教师及其指导者”“重新定义教学中的教师—从知识传授到素养教育”等;二是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改革发展最新热点的学习研讨,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专业(专项)能力提升计划”等;三是根据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如“我的教学观”微论文征集和分享、“我看核心素养培育”征文和“校内特级教师讲核心素养”主题报告等。
这些引领性的专题研学活动开拓了教师的视野,使其及时了解和掌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从而对教育教学工作形成高屋建瓴的见识。
3. 主题化的教学研讨
除了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教学中的问题适时进行的日常教学研讨,上海交大附中还利用教学比赛、教学展示的契机,集中时间开展主题化的教学研讨,形成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主讲人的“四定”模式,如“在规范教学中成长”“创造智慧课堂”“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科育人”等。
聚焦不同教师群体在教学和成长中急需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问题开展教学研讨,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人人参与互动,更有利于引发探索,启发思考,激发群体智慧,形成对学科教学的认识和思想。
4. 系统性的课题研究
上海交大附中把课题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提升点,鼓励教职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实践基础上,基于问题解决确立研究课题,形成全员科研的局面。在课题研究中,学校从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汇评等方面做好过程管理,注重科学规范;鼓励教师以团队形式进行校级重大课题的研究,引导教师关注和思考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基于研究结果建言献策;注重课题研究的问题聚焦,形成课题研究内容体系,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进行一类问题的研究。例如:围绕学校“十三五”总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我们形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上海市级课题、校级重大课题、校级其他课题等不同层级的课题研究内容体系,进行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各层面、各学科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系统性的课题研究更容易形成问题聚焦,从不同视角凝聚真知灼见,形成更为科学的认识,更能够提升广大教师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品质。
5. 课程化的校本研修
课程化校本研修是指把教师的校本培训以课程模式组织实施。一是每学期学校会根据教育改革形势和发展需要,设计校本研修的课程,组织教师学习研讨。例如:学校开设了“凝铸教学理念,提升教育境界”师德素养类校本研修课程、“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实践”实践体验类校本研修课程。二是针对教师需求,以“学科工作坊”为主要载体,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理念、师资和课程资源开设校本研修课程,如“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课程与教学”等。
这些研修课程让教师们汲取了先进的学科思想和教学改革的前沿理念,提升了教学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二)分层实施,助推教师教育境界“点”的突破
所谓“分层实施”,是指按照教师成长不同时期的规律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提升策略,采取不同的提升模式,实现教师教育境界“点”的突破。
1. 见习期教师的“浸润式”培养
对入职一年以内的见习期教师,学校主要采取“双轨制”组团式带教和“浸润式”培训课程来提升其教育境界。
“双轨制”组团式带教是指为每位见习教师安排三个带教导师,分别是由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担任的“学科引领导师”,由与见习教师任教同一年级的优秀教师担任的“学科践行导师”,由优秀班主任担任的“班级管理指导教师”。三位导师组成带教团队,共同指导和引领见习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职业认知。
结合本校实际,学校形成了具有较鲜明特色的见习教师“浸润式”培训课程,包括体验型课程、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三类。体验型课程包括跟岗实践和岗前培训,理论型课程包括教育教学理论专项提升和每月一次的学习沙龙,实践型课程指教学督导、教学汇报和基本功演练。
2. 适应期教师的“养成式”培育
对于入职三年以内的适应期教师,学校重点推进学科资深教师带教机制,发挥传帮带作用;引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使其明确成长目标;组织参加由学校获得“上海市优秀班主任”称号的教师主持的“青年班主任管理能力提升研修班”,提高德育能力;进行优质课的教学展示,在教学比武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3. 成长成熟期教师的“发展式”引领
进入成长成熟期的教师已基本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他们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等方面已达到一定水平,需要提升的重点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知识技能的优化。学校通过教学展示、课题研究、交流学习、职称评审、学历提升等途径,引领成长成熟期教师站在更高平台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更新,实现自我突破。
4. 高端教师的“自主式”助推
高端教师指学校的特级教师、上海市“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等。上海交大附中主要从学校文化润泽、领导结对助推、专家诊断扶持、团队互动激发、保障机制推动等方面助推,促进高端教师教育境界的提升,使其成为崇高师德的典范、学识渊博的学者、精于教学的能手、长于科研的高手、善于表达的好手。
(本文作者:徐向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李德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研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