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不知道!汉语拼音的“前世今生”
无论是中国人学习普通话还是“歪果仁”学习汉语,都离不开“拼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疑问:在有拼音以前,古人是怎么学习官话的?
在这里要插播一个小知识,很多人以为,在“普通话”时代之前我华夏大地只有方言,比如说,蓝色清泉在今日头条上就无数次被邀回答类似的问题:
所以,统一的国家标准语自古以来就有。大家想想就知道,古人做诗要押韵,写个对联都得有平仄要求,这些都得基于当时的“普通话”呀。再者,隋朝以后科举考试是国家统一“高考”,命题作文也都是要求按照“普通话”来押韵,所以读书人是一定要学“普通话”的,不然怎么金榜题名,又怎么实现进京当官的终极目标呢?
言归正传,既然标准语那么重要,发音又是语言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在没有拼音的时代,古人是怎么给汉字注音的呢?
直音和反切
在很久很久以前,老祖宗们想出了两种注音方法,一是直音,二是反切,两种都是用汉字给汉字注音。
“直音”很好理解,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比如“哸”这个字你不知道怎么读吧,在后面写上,音同“虽”,你就知道了。这种方法直截了当,但是有时候倒霉遇上有些字跟它同音的也都是生僻字,怎么办?所以在古人们更喜欢用第二种方法,也就是“反切法”来注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像这样☟。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注音方式,从汉朝开始,沿用了差不多两千年:
当然,古代也是有字典的,宋代字典《广韵》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语音系统,每个声母(声部)和韵母声调组合(韵部)用一个汉字来命名。总归,还是用汉字给汉字注音。
注音符号
到了清朝末年,国力衰弱,各种有识之士开始想:这样不行呀,得让更多人识字有文化,国家才能强大起来。可是汉字太复杂了,必须要改革!!
可是怎么改呢?后来这个任务落在北洋政府头上,北洋政府组织了各省语言学精英来吵了一架,吵完的结果是制定了新的注音符号,其中部分符号采用章太炎发明的“纽文韵文”也就是声母韵母。
经过几次调整,最终确定的注音符号就是☟这个样子,目前台湾地区仍然在使用这套注音符号。大家可以看出,这套符号和现在大陆使用的拼音只是写法上不一样了,这样的形式更像日语的假名。
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是第一次官方发布的,用拉丁字母来给汉字注音的符号系统。注意,是“官方发布”,其实,这并不是拉丁字母第一次用来给汉字注音,要追根溯源,汉语拼音方案之父应该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要知道,西方传教士可都是语音学家,他们得把当地语言弄通了才能传教呀,但是“歪果仁”一看中国连注音都是用汉字来搞定立马转向了,于是小宇宙爆发,自己发明了一套拉丁字母拼音方案。随后利玛窦用这套方案注音写了四篇宣传天主教教义的文章,合称《西字奇迹》:
利玛窦发明的拉丁“拼音”此后到20世纪20年代,语言学家们又想起来这事儿,纷纷推出自己的拉丁化拼音方案,但直到1958年,最终全国推行版的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拼音”。好好学吧,学好了对提高普通话发音水平有好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