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

数据库的历史发展

2019-02-23  本文已影响3人  三不小青年

 A.人工管理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是指计算机诞生的初期(即20世纪50年代后期之前),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从硬件看,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从软件看,没有操作系统和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处理方式是批处理。这个时期数据管理的特点是:

1. 数据不保存

该时期的计算机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一般不需要将数据长期保存,只是在计算某一课题 时将数据输入,用完后不保存原始数据,也不保存计算结果。

2. 没有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

程序员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而且还要在程序中设计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因此程序中存取数据的子程序随着存储的改变而改变,数据与程序不具有一致性。

3. 没有文件的概念

数据的组织方式必须由程序员自行设计。

4. 一组数据对应于一个程序,数据是面向应用的

即使两个程序用到相同的数据,也必须各自定义、各自组织,数据无法共享、无法相互利用和互相参照,从而导致程序和程序之间有大量重复的数据。

 B.文件系统阶段

     文件系统阶段是指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而且还大量用于管理数据的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在硬件方面,外存储器有了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在软件方面,操作系统中已经有了专门用于管理数据的软件,称为文件系统。

    这个时期数据管理的特点是:

  1. 数据需要长期保存在外存上供反复使用

    由于计算机大量用于数据处理,经常对文件进行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操作,所以数据需要长期保留,以便于反复操作。

  2. 程序之间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操作系统提供了文件管理功能和访问文件的存取方法,程序和数据之间有了数据存取的接口,程序可以通过文件名和数据打交道,不必再寻找数据的物理存放位置,至此,数据有了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区别,但此时程序和数据之间的独立性尚还不充分。

  3. 文件的形式已经多样化

    由于已经有了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文件也就不再局限于顺序文件,还有了索引文件、链表文件等,因而,对文件的访问可以是顺序访问,也可以是直接访问。

     4. 数据的存取基本上以记录为单位

 C.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阶段是从60年代后期开始的。在这一阶段中,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再是面向某个应用或某个程序,而是面向整个企业(组织)或整个应用的。数据库系统阶段的特点是:

     1. 采用复杂的结构化的数据模型

     数据库系统不仅要描述数据本身,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存取路径来实现的。

     2. 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数据和程序彼此独立,数据存储结构的变化尽量不影响用户程序的使用。

     3. 最低的冗余度

     数据库系统中的重复数据被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在有限的存储空间内可以存放更多的数据并减少存取时间。

     4. 数据控制功能

     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的安全性,以防止数据的丢失和被非法使用;具有数据的完整性,以保护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具有数据的并发控制,避免并发程序之间的相互干扰;具有数据的恢复功能,在数据库被破坏或数据不可靠时,系统有能力把数据库恢复到最近某个时刻的正确状态。

---------------------

作者:毕富国

来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bifuguo/article/details/82379036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博文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