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撑起来的天堂
早上小土豆送我进电梯,听他嘱托妈妈你路上小心一点,不要接电话感觉特别窝心,走出门口听到窗外的小鸟,看到洒落外地的阳光,我想这就是幸福的模样啊。
回头去看过去的一两周,头脑里思绪有点多,对身边的体验和感知在下降,直到这个周末回了趟绍兴老家,漫步在乡间地头,我才连接到了我,把我自己拉了回来。
我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对农村有着天然的喜爱。时代大潮带着国家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农村里的孩子也都以走出农村为目标,所以小时候父母就会要求我们好好学习,走出农村。而我,自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在旁边镇上上学发现城市家的孩子跟我们原来是不一样的,所有的落差大抵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在我觉察的过程中,我发现对农村我其实是怀着比较复杂的情绪的,只是现在我才意识到在过去某一段时间我是羞于承认我出生于我热爱的农村。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羞于,对于城市和农村的落差在我孩提时代只能从他人的眼光和评价中去判断,比如老师、身边其他人的话,好像就觉得城市里的人高人一等,可以穿更加好看的衣服、老师也会更加喜欢,那时候的记忆有些模糊,但这种羞愧确确实实存在过,在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别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或许这就是最初的对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认知。
另一个词是热爱,淳朴的民风,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大群孩子喜欢在春天的地里撒欢放风筝,也不知道踩了谁家的小麦;夏天收小麦的时候确确实实感受到风吹麦浪,最喜欢的是跟在拖拉机后面去捡洒落在一边的麦穗,捡回来晒好把小麦捻出来就去换西瓜和油条;秋天的时候就去地里挖红薯,不管干不干净弄个小火灶烤一烤直接吃;冬天更不用说了,下雪天打雪仗不要太好玩。
对,我喜欢那时候的农村,有很多的玩伴,当然也没有什么学习的压力,也不用去承担农活的辛劳,那是父母给撑起来的天堂。
现在,当我走在乡间地头的油菜花地里、看着田里的各种李子花,阳光下闪着微光的河流,随着四季规律生长着的一切植物,一切是那么和谐而有生机,连孩子的微笑都是那么开怀。
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呢。
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年龄的恐慌,也许只是因为我不想长大。或许是不想承担长大的责任,或许是内心还有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或许这是与自己父母连接的方式。不论哪种,这对我都是一个进步,当我开始说是,我就开始了接纳的过程。
身边的一切,本身就没有问题,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