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幼儿患癔症,教师儿童双反思

2018-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普罗提丫

11月14日,6岁的小男孩涛涛(化名),突然双目失明,而儿童医院急诊科医生的“神药”—维生素糖浆,很快让他“恢复”了视力。这不是什么“医学奇迹”,医生说孩子患上的是癔症,诱因可能就是在幼儿园时老师的批评。

6岁儿童处于从幼儿向童年的过度期,自尊尚不够稳定。而且6岁的涛涛,性格比较内向、自我要求高,是一个典型的高自尊儿童。从涛涛平时的生活可以看出,来自爸妈以及外公外婆的关爱都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环境,培养出了孩的高自尊和低受挫感。而进入校园后,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对少年儿童的自尊发展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其中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反之,则会触及到学生的自尊。而涛涛却因为一些小事被老师一连批评了5次,这对一个6岁的高自尊且内向的儿童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对此,我们不禁反问,老师为何在一件小事上连续5次批判这位6岁的儿童,而不是通过耐心教育、开导孩子?这是老师对儿童心理知识的缺失还是故意而为之?而家庭对孩子过多的关爱教育又是否是导致孩子抗打压能力弱的又一原因?

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而幼师在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课程中会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由此,我们不禁反问案例中的老师是否是按规定持证上岗?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否做到因材施教,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开导教育学生?连续5次批评,无论这位六岁儿童犯的错有多大,惩罚都显得有些过重。更何况,作为幼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性格综合教育引导孩子。很显然,在对涛涛的批评教育上,这位老师的做法存在问题。

此次事件的发生也当引起社会大众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幼儿心理关心的反思。随着媒介技术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接触社会的途径越来越多,也越早显现出成熟的特质,相同年龄孩子的心理年龄与以往相比也越来显成熟。而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幼师都不太重视小孩子的心理问题,认为低龄的孩子是不会有心理问题的,他们对自己和社会生活都还出一种懵懂、无知的状态。而事实上,孩子心理发育的速度越来越快,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学校,他们越多地体现自己的主观见解和人格特质,越多表现出一种被认可、被表扬的心理。他们同样渴望拥有成就感、自尊感,渴望被社会接受。因此,在孩子幼儿及童年教育期间,家长及教师应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教师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多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活动,帮助学生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当然,另一方面,父母也应该在批评与鼓励中教育孩子,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从主观方面增强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