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成长励志青春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通过这种思维方法在股市里狠赚了一笔

2019-02-27  本文已影响193人  老无杂谈

01

一滴油漆能有多大的影响?

甚至都涂不满一张纸。

可是如果告诉你,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真事,一艘潜艇曾经因为一滴油漆而沉没,你会不会觉得很惊讶。

1939年6月1日,被誉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英国皇家水兵T级潜艇“西提斯”号正在进行最后的潜航试验。

可是在潜艇驶出港口没多久,整艘潜艇就以极快的速度下沉,很快就沉入大海中,除了4个人从舰艇逃生之外,其他的99人全部葬身海底。

当时潜艇并没有受到其他舰艇的攻击,附近当时也没有发现大型生物或者海底海啸等地壳活动,那这艘先进的潜艇究竟是怎么沉的呢?

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原来当时一名油漆工在给鱼雷发射管刷油漆时,不慎将一滴油漆滴到安全阀上,并将安全阀粘住。这样鱼雷发射管最外层的盖子就一直是打开的状态。

就在潜艇出港没多久,因为潜艇里的压舱物过轻,无法下潜。艇长就打算让一部分海水进来,于是下令打开鱼雷发射管的内层盖子。

可是他不知道外层盖子一直开着的,当内层盖子一打开,大量海水立马涌了进来,在大家还没反应过来时,海水很快涌入潜艇前端的隔离舱,重量激增导致潜艇舰头朝下,一头栽入海底,此后再未能浮起。

一滴油漆,影响了发射管安全阀,安全阀导致最外层盖子打开,继而在潜艇下潜时令海水快速灌入以致潜艇沉没。

如果当时舰长即使知道鱼雷发射管上沾了一滴油漆,会出现这次事故吗?

还是有可能,由这一滴油漆到最后发生的重大灾难,中间需要的是一个人深度的逻辑思考。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通过这种思维方法在股市里狠赚了一笔

02

当然也有一些深度逻辑思考的人,他们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在华尔街狠赚了一笔。

当你,当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时,大众的第一反应是惊愕,甚至有的是恐慌。

而在华尔街的许多投资者,他们则是把眼睛都盯到了证券上,特别是那些与原子能有关的公司,他们只知道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会下跌,因此做空股票。

而有个叫亚历山大的经纪人,他并没有把资金花在股市上,最后却从这则消息中赚了大钱,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亚历山大看到消息后,首先想到的是原子能的供应会减少,而这将导致原油的需求上升,因此他买了许多原油期货。

后来他又联想到,核爆炸,放射性尘雾降落的前景威胁着欧洲的食品和饮水供应,包括土豆产品,未受污染的美国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因此他买了一些土豆期货。结果华尔街像他这样的少数投资人,在原油和农产品期货上大赚了一笔。

这些少数的投资人并不是比其他人聪明多少,而是他们能想的更远、更深刻,看问题更善于看逻辑链的远端,因而对事情的本质和影响把握更准。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通过这种思维方法在股市里狠赚了一笔

03

他们的这些所谓眼光和预测能力,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是一种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根据现在的事情,通过不断地逻辑推理,向前探寻本质、对未来预测影响。进而能够抓住事情的核心,也能成功把握事情的发展趋势。

幸运地是,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可以达到的。

如何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叶修在《深度思维》里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两种方法。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通过这种思维方法在股市里狠赚了一笔

一、5why提问法。

通过对一件事情不断地追问原因(即为什么),来找出事物的规律。

我们用这个方法的提出者大野耐一给的经典案例:

有一次,大野耐一先生见到生产线上的机器总是停转,虽然修过多次但仍不见好转,便上前询问现场的工作人员。

(1-Why)问:“为什么机器停了?”答:“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就断了。”

(2-Why)问:“为什么超负荷呢?”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3-Why)问:“为什么润滑不够?”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4-Why)问:“为什么吸不上油来?”答:“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5-Why)问:“为什么磨损了呢?”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等杂质。”

通过一步步追问,将机器停机的表面问题,逐步深入到最后的根本问题——过滤问题。通过安置过滤器,一下子就能避免大量同类机器的停机问题。

这种方法使用起来得注意几点:

(1)并不是必须得提追问5次,有可能4次,也有可能7次。次数没有固定,判断问多少次的原则是,是否问到了最后是无意义的问题。

比如上面例子中,如果再继续问“为什么没有安过滤器?”那回答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节省成本”。这样的答案就没有太大意义。

(2)提问的方向很重要,比如第一个答案有两种提问方式,“超过了负荷,保险丝就断了”。

为什么超过负荷?

为什么超过负荷保险丝就会断?

显然第一个提问方式更靠谱些。第二种要回答,那就是涉及到物理问题了。

所以提问要向着“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的方向去提。

(3)回答问题要从可控的结果出发

比如:

为什么没考好?

因为上课没听讲。

为什么没听讲?

因为同桌总找我讲话。

为什么总找你讲话?

因为最近出了一部新连续剧,很精彩。

这样分析出来的结论是:考试没考好是因为电视台播放了一部连续剧,显然不够客观,而且也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难道不让同桌看电视剧或者不让电视台播放?

每次给出的答案最好是经过详细调查或者仔细分析之后的结果,且结果是可以实施,能够加以改变的。

二、5so提问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询问事物可能的发展结果,洞悉事物的趋势。

和5why方法类似,这种方法是推论事情的发展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通过事情看到它的表面结果。

比如上课没有听讲,推测考试会考不好。

可如果在继续提问下去,
那就是考试考不好,结果高考没考上一个好大学。
没考过好大学,导致毕业后没找到一份好工作。

这就比最开始只推测考试考不好,要考虑的更长远。

我们再看个例子,西方有个故事,

少了一根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15世纪英王理查三世身上,他就是因为少了一根铁钉而失去了国家。

现在我们站在国王的视角,回到开战之前,用这种方法是如下提问:

问:少了一根铁钉会怎样?
(1-so)答:丢了一只马掌。

问:少了一只马掌会如何?
(2-so)答:丢了一匹战马。

问:丢了一匹战马会怎样?
(3-so)答:丢了一场战役。

问:丢了一场战役会怎样?
(4-so)答:失去一个国家。

如果国王用5so提问法,是不是有可能避免亡国结果呢!

5so提问法在使用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1)推论的次数也不是固定的5次,理论上问的越多,就会问得越深入,也就推论的更长远。可是随着问的越深入,逻辑链越长,对结果的影响的概率就越小

比如上面的例子,丢了一根铁钉,损失马掌的概率还是比较大。可是少了马掌,马一定会跑走吗?当然也会有这种可能,不过概率降低了。那少了一匹马影响一场战役的概率有多大呢?那几乎很小了。

而实际上这个故事中,跑掉的战马是国王的,国王因此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恰好被敌方俘虏,因而丢了一场战役。

所以用此方法的原则是,当随着逻辑链的增长,不确定的因素过多的时候,就得停止询问,终止逻辑链。

(2)推论的时候,可能有多种结果会发生,这时候要选择认为概率最大的事情

比如领导要求写的报告没写完,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

1.被要求加班写完报告。

2.换个人写。

这两种都有可能发生,但相对第一个发生地概率大些,所以推论时顺着第一条推论,则更容易判断最终的结果或趋势。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通过这种思维方法在股市里狠赚了一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