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道人生
客观而言,前半生我是一列在命运轨道上规矩而行的火车。大学及所学专业是“服从调节”的结果,工作单位及工作内容是“服从分配”的结果。而立之年决绝一跳,脱离体制,成为一名商人,算是自己做了一回主,但也只是在原来轨道上延伸出的岔道而已。
倏忽间两鬓斑白,人将半百,内心一阵惶恐:自己这一生真正的兴趣何在?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
如果说前半生自己无力对抗命运轨道的安排,那现在到了听从内心的声音,听从兴趣的召唤,回归本色人生的时候了。
小学时自己就特别爱阅读,一直是语文课代表。初中时和另外一个同学办了一份全手写的报纸,名字叫《春笋》。那时对顾城、海子、戴望舒、席慕容的诗,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高中时5分钱一碗的菜汤舍不得喝,却拿出全部的积蓄买了《三个火枪手》、《简爱》、《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等世界名著来读,现在还记得当初阅读时的兴奋和贪婪,还记得翻书时新鲜的油墨香味。
大学及大学后的土木工程加觥筹交错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从此在这条人生的岔道上渐行渐远。
凭心而论,我一点也不抱怨命运这样的安排,相反,我和命运成了默契好友。命运给了我纸和笔,我就用它来描绘蓝图,对家庭、企业、个人财富,都有了具体目标和行动路线,而且后半生会一如既往地去努力实现,这也是让自己得以“心安”的部分条件。
但另一方面,我也越来越感觉到坐拥书城,浸淫于阅读,最好还能写点什么,最好还能出几本书,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是能够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既然兴趣爱好在此,我就要在命运安排的岔道上再增加一节车厢,一节让自己后半生很快乐的车厢——阅读和写作。
汗颜的是,除了日记等自娱文字以外,尚无片纸付梓之经历。
所幸,我对阅读特别感兴趣,胃口好,口味也杂。对哲学、历史、科学、政治、经济、金融、天文、地理等都抱有浓厚的好奇之心。读书也相对比较高效,一本书,多则两三天,少则一半天就读完了。
我读书还有个习惯,就是不动笔不读书,读完书一般要写下读后感或书评。
最近拜读很多大咖的作品,发现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常常是从别的作者那里借来的。思想的生态系统并不像田野一样,阡陌交通、界限分明,而是像一个热带雨林,有时候藤萝缠绕着大树,有时候苔藓和地衣覆盖了枝干。这就给了我一个借鉴的经验和写作的捷径:阅读好书、提炼思想、写书评。
我计划用30年的时间(2020年~2050年)来做好这件事情。
第一个10年(45岁-54岁)是构建知识体系,体现一个“通”字。每年选50~100本各学科的权威书籍来阅读,并写读后感或书评,将各学科的知识在顶层连接、打通。
第二个10年(55岁-64岁)是深入研究,体现一个“专”字。每年选一个学科领域的50~200本书籍、文献阅读,并写书评,对该专业学科有一定的研究深度。
第三个10年(65岁-74岁,希望能活到这个年龄)是阅读加原创,体现一个“创”字。每年选自己感兴趣的书,50~200本阅读,并总结和提炼他人思想,结合自己的知识和人生阅历进行创作。
前20年每年挑出20~30篇书评集结成书,后10年考虑年龄及身体情况,每2~3年写一本书。
命运最初的安排也许是一条岔道,但车厢的多少和内容可以由自己决定。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保障以外,如果能挂上一节让自己想想就快乐的车厢,那么岔道即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