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史大纲》读书简友广场

读《国史大纲》(7)

2023-05-29  本文已影响0人  虎爪猫王

第三编:秦汉之部——第十章:士族之新地位

在东汉政治上占有地位的,一面是代表“王室”的外戚和宦官,另一面则是代表“政府”的新兴士族,便是当时之所谓名士。

往上追溯,有影响的世家大多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如陈氏之陈完,荀氏之荀子,王氏之王翦等。至东汉三国时期,世家逐渐主导了政治舞台。

人才,必定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世家把持了当时有限的教育资源,普通百姓根本没有与世家竞争的机会。相对而言,世家的人才如井喷地存在,像荀氏八龙,最不济的也能胜任一方郡守。

所以,“累世公卿”可说是一种常态,最典型的莫过于袁家。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

察举制给予了世家崛起极大的助力,当然稍后些的九品中正制更为残暴些。

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一棍子把孝廉打死了,有些偏激。

举孝廉在初始时,是非常适合当时人才选拔的,虽然孝廉大多出自世家大族。谁让人才都在那里呢?总不能指望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去管理国家吧?绝对没有歧视农民的意思,真的是知识和能力不够!

即便到东汉末年,举孝廉已经完全走样,被举荐的依然有很多杰出的人才,熟悉的如曹阿瞒、荀文若、袁术、公孙瓒等等,都是一方豪杰,或者智谋之士。

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

在漫漫历史长河,朝代更迭,皇权交替,世家不倒。

光武年间的六大家族。

东汉末年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琅琊王氏、颍川陈氏、颍川荀氏、颍川钟氏……

顺带一说,颍川真是个神奇的地方,人才多得离谱。拿三国时期来说,荀彧、荀攸、戏志才、郭嘉、陈群、徐庶、钟繇、荀谌、郭图、辛评……还不算司马徽这种偷懒的,还有淳于琼、杜袭这些二流的,颍川出品,必属精品,谋士团凑一起足以吊打天下。

再顺带一说,琅琊诸葛氏也不是吃素的,卧龙先生自己说的“臣本布衣”并不是我们脑海中的农民伯伯,他只是假装在种田。

魏晋时期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

大唐贞观年间,五姓七望掣肘朝政。一眼看去,依旧是太原王氏、范阳卢氏、博陵崔氏……

一直到唐末黄巢起义,世家才真正地走向消亡。

第三编:秦汉之部——第十一章:统一政府之对外

中国自秦汉统一,大体上版图确定,民族抟成,中国史遂开始有其对外问题。

中国以民族之优秀,疆土之超越,使中国国力常卓然高出于四围外族之上。因此中国史上对外之胜负、强弱,几乎完全视国内政治为转移。

讲述中国时尚历来之外患,毋宁应该多注意于国内之自身。

汉朝时期,唯一能称为外患的,只有匈奴。匈奴从战斗力来说,算是约等于帝国的存在。

匈奴一直在那里,从刘邦开始并不是不想打,要么失误没打过,要么太远打不到。

自从汉武帝将匈奴揍趴下,汉宣帝摘果子后,事实上再无外患。

中国以优势的人力和财力,对付文化较低、政治组织较松的民族,采用主力击破的攻势,自必畏葸自守为胜。汉武帝挞伐匈奴并不误,惟惜武帝内政方面有种种不需要的浪费,所以匈奴虽败,而中国亦疲,故为后人所不满。

东汉无能,羌族患边,也没有威胁到汉朝的根基。

甚至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时,周边政权也只能看着。真要动手,随便哪路诸侯都能教他们做人。不说别的,光一个公孙瓒,就能将胡人压制得死死的,闻白马色变。

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无愧于大汉帝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