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博物馆到《人生大事》     —从生与死中探索生命的意义

2022-07-09  本文已影响0人  许非

      最近看了部电影,叫《人生大事》,看到这个题材时我有点惊讶,一是导演竟然把这样的丧葬话题搬上了大荧幕,二是感觉国人似乎不再像以前老一辈人那样对死亡避而不谈,甚至于忌讳说起这样的事情了。

      从小在我的记忆里,不管是周围的大人和小孩,都在避免谈论“死亡”这件事情。逢年过节不能说“死”,因为不吉利;买房子不喜欢4楼,因为谐音“死”;老人去世了,不会直接说“死了”,而是说“走了”或者“老了”等等。从前到现在,我们总是避而不谈,以至于害怕谈起这样的事,为什么这些年来大家逐渐开始去接受并面对这样的事呢?

    以前每到一个城市旅游的时候,我总喜欢到它的博物馆看看。因为最快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的方式,就是去看它的博物馆。看了好几个博物馆,至今仍然对湖南博物馆印象深刻。其中当属马王堆汉墓展览最值得一看,出土的展品琳琅满目,还有举世闻名的千年不腐女尸—辛追夫人(一说“避夫人”)。

    当时站在玻璃外朝下看向她时,心中还是带着敬畏和一丝的害怕,穿越千年,她还能完好无损地出现在世人面前,觉得非常的震撼和感叹!

      其中有2件展品就是曾经出现在历史书上的“T型帛画”和“素纱单衣”。

素纱单衣

    当时参观时,有专门的讲解员在讲述这两件珍贵的藏品,我也静静地站在旁边听她述说。

    T型帛画也叫招魂幡,是盖在棺木上,引领亡者升天的通道。在佛教及轮回观念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天地以及生死的看法就已经非常鲜明。

      这幅T型帛画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描绘了神话和现实生活的画面,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汉代人认为死后的世界灿烂辉煌,所以认为死亡没有那么可怕,会用更加坦然的态度面对死亡。但中国人的生死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T型帛画 博物馆还原墓葬坑

    东汉晚年,外来宗教—佛教传入中国,轮回的观点让古人对于死亡有了新的看法。佛教认为“生和死是一个循环,人们死后必须接受审判,因果循环。

      古代很多思想家也对死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说“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看完影片让人印象深刻,朱一龙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角色,从吊儿郎当愤世嫉俗到亲人的去世,他才懂得死亡意味着什么,他让他父亲的骨灰像烟花一样绽放在空中,那一刻他或许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我在想是否是这几年疫情的影响、社会的不安、天灾人祸等等让大家对于世事无常、生老病死有了更深的体会……

      前段时间发生的郑州大水、东航空难……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心里感觉说不出来的难受。在灾难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或许死亡的意义,是在告诉我们尊重生命,珍惜当下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