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为何越减越负
教育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十几年。随着时间推移,学生所承受的学业压力并没有减少,反而逐渐增长。来自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高压环境编织成一张不断收缩的大网,持续考验着当代学生的生理、心理承受极限。
上个月,47岁的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被刺26刀身亡,行凶者正是鲍老师所带实验班的高三尖子生罗某杰。无独有偶,今年3月11日,湖北来凤县高级中学一名高二学生刀捅老师,随后学生自杀身亡。就在不久前,江苏省丰县一10岁女孩在留下遗书与告别视频后,喝下农药自杀,离开人间……越来越多有关学生的恶性案件呈现在大众眼前,当代学生与学校、家庭的矛盾似乎正在激化。
学生产生过激行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家庭与学校造就的高压环境。在一些高考大省,学生们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开始晨读,紧张的学习将会持续到晚上十点过后。难得一次放假回家,遇到要求严格的家长,学生放松时间稍长一点,便会受到唠叨甚至斥责。要是考试考得不好、成绩有所下滑,等待学生的更是父母与老师无穷无尽的责备。家长与老师对孩子要求严格,本意是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可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不太适合本就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直接导致其逆反的情绪不断滋生。况且很多时候,这些来自大人的“好意”也并不纯粹,有的老师对学生严苛要求,或许只是为了升学率,有些家长对孩子横加斥责,也不单单是为了子女的未来,也许是为了自己老年生活的安心滋润。种种因素组合在一起,让一些学生的思想逐渐走向极端,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随着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普及,各行各业对学校、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著名考研导师张雪峰曾在一档节目中说:“世界500强都会告诉你学历不重要,但他们从来不去普通大学招聘。”985、211甚至成为了一些企业的最低招聘门槛。“学历无用论”早已被现代社会抛弃,于是乎优秀名校高学历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初入社会的“金字招牌”。而是否能够进入一所好的大学,则由高考成绩直接决定。许多家长认为只要进了名校,孩子的未来便能后顾无忧,于是,大学毕业后寻找工作的压力被间接传导至高考前,想要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的人越来越多,导致学生压力越来越大。
有句话叫“家长不会飞,下个蛋让孩子使劲飞”,体现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愿望。孩子有出息不只是当家长的脸上有光,经济的优渥与社会地位的提升,更是能为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底层阶级想要步入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想要步入富裕阶级,随着近些年“拜金主义”的盛行,社会愈发陷入一种利益至上的浮躁风气,富人越有钱越浮夸,穷人越来越想有钱,人人都想要在利益的大蛋糕里分一杯羹。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参与分羹的前提便是拥有知识与技能,而知识与技能的最好佐证就是学历。所以在当今社会仍在叫嚷“学历无用论”的人,要么就是真坏,要么就是真傻。
在现代社会中,特别对于普通人而言,高学历优秀人才始终在社会财富分配与社会地位竞争中占据着绝对优势。我们从小便被灌输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深知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教育压力也都一直存在。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近十几年以来,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呢?国家教育减负的口号喊了十几年,现如今却是越减越负,教育压力不减反增,实在是不符合土共严格落实相关政策的作风。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
改革开放后至二十世纪末,那时候中国学生的压力并不是特别大,成绩好的学生考个大学,毕业后自然能找份工作干,成绩差一点的学生考个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也有用武之地,甚至有成绩太差或者家庭条件不允许的学生,选择中途辍学,远赴沿海地区打工,也是一条出路。那时候的中国经济才刚起步,制造业还处在“血汗工厂”时期,大量的低端制造业在国内遍地开花,技术含量不高甚至可以说没有,不管你学习怎么样、学的什么专业、之前是做什么的,只要吃苦耐劳,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便能轻松驾驭工作。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体系非常完备,能够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成为中国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进一步升级产业所必须的基础和动力。中国要摆脱世界“血汗工厂”的称号,就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就要进行产业升级,逐步进军中、高端制造业,而这时候,人才作为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满足产业升级需要,大学与高级职业院校不断扩招,高技术人才越来越多,同时相关岗位从业要求也越来越高,成为高校毕业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
而面对世界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与互联网革命,国家与社会对高素质高质量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低端制造业的快速锐减,一大批受教育程度偏低的人群已经迎来了失业危机。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学习不好、学历不高已经不仅仅是将来只能干粗活、拿低工资的问题,而是成为了是否能够生存的问题,这些巨大的社会压力层层传导至学校与家庭,导致学生压力越来越大,教育减负成为一句空口号。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拥有高端制造业的西方社会,教育压力就没这么大呢?”一是因为西方国家各自工业规模较小,同时高端制造业对人力数量需求并不高,从事高端技术类工种的人只占社会少数,且经过几十年发展,其岗位缺口与人才输出呈现动态平衡,导致竞争压力不大;二是因为阶层的固化导致教育的区别化,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供读孩子上教育质量差的公立学校,学生毕业后基本都是从事社会底层的工作,可以说,普通家庭的孩子从步入公立学校的那一刻起,便失去了社会竞争力。精英家庭的子女则就读私立或者贵族学校,私立、贵族学校的教育压力还是很大的,学校所培育出来的学生大部分都能步入社会精英阶层,况且那些学生还有来自其自身家庭、家族的帮助,想掉入社会底层也难。西方国家阶层流动缓慢,人生而不平等,发令枪还未响起便已输在起跑线,也就失去了竞争的心力,普通人没有过人的智商情商与机遇,终将难成大器,所以与其苦苦挣扎最终一无所得,倒不如得过且过至少过得舒坦。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福利不错,就算混混日子也不至于生活太难过。
而中国社会则完全不同,其阶层尚未固化,中产阶级正在快速增加,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依然适用,无数勤劳致富、屌丝逆袭的故事正在这一个个光怪陆离的城市中上演,美好的未来依然可期,富裕的生活不是梦想,这一切都是值得奋斗的理由,于是社会便形成了一种时不我待的紧张竞争环境。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国家深化改革政策的落地实施,教育领域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已然过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正成为主流,并完美契合社会转型发展。比起从前,当代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更多、难度更大,自然学业压力也就更大。
如今,工业革命4.0、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新概念正在冲击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神经。可以这么说,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高技术高质量高素质新型人才,就拥有了未来的话语权,而人才队伍的建设,永远离不开自下而上的教育体系。当代学生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等到中国产业升级完成、社会转型结束之后,教育压力就会自然减小吗?其实不然,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教育压力不仅不会减小,反而会越来越大。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另开一篇再述。
总之,中国教育减负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