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23——努力过有道德的生活

2021-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JIE胭脂雪

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关心别人是否快乐?

我们不应允许第一个问题盖过第二个问题,或者说,我们花在让孩子礼貌待人、举止恰当上的精力,不能多于帮助他们成为真正富有同情、品行端正的人。

我们需要将焦点放在孩子的道德成长上。

“界限”和“限制”经常被当做成年人约束孩子的手段,但我们的养育目标在于孩子克制自己不做某些事情,不是因为我们禁止他们,而是因为这些事就是错的。

换句话说,对孩子行为的限制应该被体会成对局势的本能反应。

我们想要孩子扪心自问的是:“做...会让其他孩子有什么感受?”

而不是:“我被允许做...吗?” 或 “我做...会惹麻烦吗?”

不意味着对孩子不闻不问就能让孩子自动成长为合乎道德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首先,他们需要我们停止做那些干扰道德成长的事情,诸如惩罚和奖励,这些手段植根于自我利益,同时也会加强孩子对自我利益的关注。

道德成长的根基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安全的依附关系、滋养、尊重、响应和共情。这些是所有人类的基本需要。

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从对它们的关注中解放出来,可以敞开胸怀帮助他人。

但如果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它们就会持续在孩子耳边回响,导致孩子充耳不闻别人痛苦的呐喊。

在站稳脚跟之前,孩子都在吸收着你的价值观。他们会从你那里学会如何成为一个人。

如果他们看见你无动于衷地路过某个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就会认定他人的痛苦与自己无关

但如果他们看见你向别人表露关心,甚至是陌生人,他们就会收获强大的道德功课。

尤其面对价值观冲突时,让他们看看你在经历两难境地时,是怎样想怎样感觉的。

你努力过有道德的生活,他们会从这个过程中学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会明白,道德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

注重将孩子培养成举止正派的人的家长,会花费大量时间予以指导和解释。

我们自己拥有良好的价值观还不够,这些价值观还必须直接传达给孩子,并以适合孩子理解能力的方式传达。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孩子仍会受我们的影响,但不是我们希望的方式。

例如,对孩子自私的行为什么都不说就是在传递明确的信息,该信息所表达的对自私的接受,远远超过其所体现的非侵犯性养育行为的美德。

我们需要建立明确的道德指南清楚地表达我们期待什么,但尽量不使用强迫手段。

耐心地阐述道理,让我们一箭双雕。

讲道理增强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向孩子明确:尽管我们想要影响孩子,但同时也想让他们自己思考。

告知胜于怒吼,解释胜于告知,讨论胜于解释。

被鼓励积极参与决定过程的孩子倾向于显露出较高的道德伦理水平。

我们应该通过仔细倾听尊重他们的意见明确向孩子表示他们的观点很重要

你的最终目标不是吃定孩子。相反,你要让孩子知道,他无需像你一样能言善辩,你也会重视他的,你也要帮助他学会如何构造更有说服力的论据。

只要孩子尊重我们,我们乐意孩子跟我们“顶嘴”,也乐意他们越练越好。

当然,告诉孩子伤害别人是错的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帮助他们思考为什么是错的。

“你让玛莎骑你的滑板车,她也会玩儿得很高兴,这会让她很快乐~”

孩子在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时,使用同样的方法也一样行得通,与其让他们将焦点放在我们的不认可上,我们不如温和地邀请他思考其行为对被伤害的人产生的影响上。

“噢,不!看看麦克思的脸!他看起来很难过,是不是?还记得上周你摔倒时疼得大哭吗?恐怕那就是你给麦克思带来的感觉。你认为你能做点什么让他感觉好一点吗?”

我们使用语言的最佳方式--就是帮助孩子看清帮助他人、不伤害他人的理由,并不是他们会从中得到什么,而是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关于礼貌礼仪,作者对自己的子女明确表示:

不要因为害怕你不说这句话会惹我生气而说“谢谢”,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理由,也不要出于礼貌而说“谢谢”,这也算不上什么理由。

因为这句话能对他人产生影响而说“谢谢”。

让孩子将“请”和“谢谢”看做令人感觉良好的办法,而非仅仅是客套话。提醒孩子,说这些话是在做一件好事,因为人们喜欢听到它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