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哲思

《原则》——曾国藩与胡林翼:人际关系的典范(下)

2020-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村庄81

      今天我们继续聊聊曾国藩与胡林翼的相处之道,在《原则》中作者讲到:有效解决理性的分歧,需要开放的心态(换位思考)和坚定果断(明确阐释自己的看法),并能够灵活地处理此类信息以促进学习和适应。在这点上曾国藩与胡林翼为我们做一个很好的示范:

001 不刚愎自用,有自知之明

      在太湖会战的时候,曾国藩的拘泥与胡林翼的灵活发生了冲突,两人为任命谁为太湖战役的前敌总指挥争论不休。由于进攻太湖的军队,由四支队伍组成,其中一支是由旗人将领多隆阿指挥,另三只由鲍超等湘军将领指挥。四个队伍整合在一起后,谁做为统帅至关重要。胡林翼主张用多隆阿,因为多隆阿智谋高于鲍超,并且是旗人身份,可以“调和满汉”。而曾国藩主张用湘军将领中名望最高的鲍超为统帅,毕竟湘军占的比重大,理应调用湘军将领,否则恐怕会引发不满情绪。两个为此各执一词,相持不下,直至大战开打的前几日,果断的胡林翼径自拍板,任多隆阿为总指挥,不再与曾商量而是直接告之。

      曾国藩很生气,但冷静下来之后,对于胡林翼的决策进行重新思考。基于两个彼此互相了解,曾明白以胡林翼的性格,如果不是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他是绝不会做了如此破格的举动。再加上由于自己退休了一段时间才复出,对湘军目前的情况确实没有胡林翼熟悉。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多隆阿没有辜负胡的期望,“谋勇兼优”、指挥合理。当然胡林翼虽然自己下了决定启用多隆阿,但他也没有忽视曾国藩的顾虑,亲自去给湘军做思想工作,特别是鲍超在胡林翼的劝说下也能积极用命。《原则》中说到:对决策本身以及决策者提不同意见时,要有大局意识,要以尽可能更广阔的思路评价单个决策。而藩胡这次冲突的解决,有赖于曾国藩对胡林翼的信任和自知之明。

002 没有绝对完美的决策

    《原则》中作者提到:两人良好合作的效率是各自独立工作效率的三倍,因为两人能看到对方疏忽的地方。而且,他们可以借助对方的能力,并相互问责达到更高的标准。

    藩胡两人另一次比较大的争执是关于围攻安庆期间是否救援武汉。这次曾国藩的坚定战胜了胡林翼的游疑。太平军将领陈玉成将自己的家人安置在安庆,若是安庆被拿下,南京就没有屏障,攻下南京消灭太平国指日可待。于是湘军打通湖北通往安徽的道路后,将安庆团团围住。陈玉成见安庆被围,多次救援都无法突破多隆阿的防线,于是转战攻打武汉。而身为湖北巡抚的胡林翼此时慌了神,请求曾国藩派鲍超或多隆阿前来救援。

      但曾国藩看出这是陈玉成的调虎离山之计,判断此举不过是为解安庆之围。我觉得曾国藩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总能跳出来,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去支援,就算是陈玉成拿下了武汉,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但曾需要背负上背信弃义的骂名;去支援,这场战争至少还要多打三年。两害相权取其轻,曾还是坚持留住多隆阿和鲍超,继续围困安庆。

003 珍惜志同道合者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在所有事情上都与你看法一致,所以既然有人与你在最重要的方面价值观相同,也与你有实践价值观的相同做法,那就要确保与这些人为伍。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调和相互间的主要分歧,尤其是价值观层面的,要考虑是否值得维持这种关系。

      曾胡合作,对镇压太平军的胜利起着非常关键作用。曾总是以防守为上,有十足把握才敢进攻。而胡林翼则是先大致判断一下对手,如果明显弱于自己,就大开杀戒,杀个痛快淋漓。但是,曾的老成持重再进一步就是贻误战机,而胡的明快进取也容易一着不慎而得不偿失。曾国藩给胡林翼写信约定,彼此要以圣贤的准则相互给对方挑毛病,而不能相互戴高帽,相互包容过错。正是因为两人性格的互补,并且有着极度开放的头脑,再加上价值观的高度一致,使得两人的合作对事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助力。

      其实在人际交往中,声名和地位差不多的人,很容易会去互相嫉妒,互相看不起。《原则》里作者也提到,若你是一个头脑封闭的人,那么当其他人向你展示各种美妙的可能性和可怕的威胁时,你会视而不见;当其他人提出可能是建设性甚至能救命的批评时,你也不能领会。出现意见分歧的各方通常始终坚信自己是对的,而且往往以彼此发怒告终,这是不理性的,也会导致人们无法做出最优决策。而藩胡两个都是头脑开放的人,他们不会固执己见,都善于自我反省,从而看清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保持虚心,所以两人的友情可称上是“人际关系的典范”。

      所以我们要珍惜敢于对你提出批评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会看着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要重视你的敌人,因为敌人会找出你的弱点进行攻击,而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点来帮助自己看清现实、拥抱现实、应对现实。一段好的关系,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相互砥砺,达到孔子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的层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