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想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为什么有的人从不读书,但其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却那么卓越?

2018-08-16  本文已影响35人  宇枫Sai

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从不读书,但其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却那么卓越?

不知道“从不读书”这个结论是怎么得来的。如果一个有着卓越成就的人对你说:“我从来不读书”,莫非你就当真了?

不过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因为有很多人天天抱着书啃,或者号称自己“一年读完几百本书”,但却缺乏远见,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做事的方法都乏善可陈;而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要么没受过高等教育、要么是最近几年读的书相对较少,但却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我们暂时不讨论“从来不读书的人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就针对“为什么有些人拼命读书、却还是没能变得优秀”这个话题来聊聊吧!

《读过的书很快就会忘记,读书还有意义吗?》一文中,我们聊到一个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笔记就是用来忘记的,它帮助我们减轻大脑的负担;但读书笔记的意义,并不是“储存”记忆,而是可以随时“调用”。

然后,我们分享了一种可以高效存储、调用的学习方法:收集【概念】——读完一本书,最重要的是记住书中那些有用的【概念】,并且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那些读了很多书、却依然没能获得明显进步的人,很可能是读书的方法出了问题:他们要么将一本书死记硬背、从头到尾啃下来,却不知道怎么去灵活运用;要么刚读完一本书、立马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读了等于没读”。

这里介绍一位学霸:斯科特·扬(Scott Young)

这个来自加拿大的小伙子,曾经仅用一年时间就学完MIT四年的课程。他将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为【整体性学习法】。

什么是【整体性学习法】?

它是一种采取多种途径综合学习的方法。并不是我们常规教育中说的:把书本里面的知识都记住;相反,它要求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创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神经科学也有类似的观点: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以【概念】和【联系】的方式,储存在我们大脑当中的。每一个概念就是一个点,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就是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些点和线组合起来,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网络】。

举个例子: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你最痛恨、却又总是避之不及的一句话是什么?90%的人都会想起教科书里面那句“……并背诵全文”。

“背诵”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噩梦。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机械记忆”,通过不断地重复、反复背诵某个段落或者数学公式,将它牢牢记住,然后顺利通过考试。

与“机械记忆”相对应的,就是【整体性学习法】。

从前,有个学校的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问题:如何利用气压计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

几乎每个学生都回答:用气压计测量地面与楼顶的大气压力,然后用这个大气压力差即可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这是参考书里的标准答案,几乎每个用心读书的人都是这么回答的。

而有一个学生的答案居然是:带着气压计到大楼顶,在气压计上系着一条绳子,用绳子将气压计垂至地面,测量该段绳子的长度即是大楼的高度。

老师给了他零分,但这个学生却辩说答案完全正确。

后来,这个学生一口气又写了6个答案,包括:以重力加速度计算大楼高度;通过测量大楼阴影的长度计算高度;用钟摆原理计算高度;或者直接问大楼管理员……

据说,这位“杠精”学生名叫波尔,后来成为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这个很“鸡汤”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了。

不过,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波尔的学习方法,就是我们提到的【整体性学习法】。

这种学习方法的特点是:知识并不是像集装箱一样、一个个塞到大脑里,而是有条不紊地在脑海里搭建出一座城市、并且用高速公路网将这些知识点链接起来。

这就好比说:你家里到公司有一条笔直的公路、你每天开车去上班。但如果有一天,这条路堵车了,你很可能就会迟到。

但是,当你除了开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坐地铁上班的时候,你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了。因为你知道,不论选择哪一种交通工具,只要能顺利到达公司就行。

现在,我们回到波尔的故事。

对于一道考试题,玻尔想出了五个跟教科书完全不同的答案。

波尔知道考试题的正确答案吗?他当然知道;不仅知道,他对问题的观察还更加全面,并不局限于所学的某个领域的知识。

“机械记忆”学习可以让我们快速拿到高分,但却无法帮助我们像波尔一样、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讲这个故事,并不是说我们要去跟老师、或者老板“对着干”;而是说,在面临难题的时候、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收集一些知识【概念】,并且在实践中、将这些零碎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毕竟,职场是追求“结果”的地方,跟学校不一样。

学校会要求你拿出跟教科书一样的“标准答案”;但是在职场上,一个能够面对复杂问题、整合资源、最后顺利交付“工作成果”的人,才有可能称得上是“卓越”。

如果你也想通过阅读、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不妨试试【整体性学习法】。

如何习得这种学习方式呢?

学霸斯科特·扬提出了学习的六个阶段:获取-明白-拓展-纠错-应用-总结。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就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1.获取:你以前了解过这个知识吗?

如果了解过,这一章可以快速扫过去了;毕竟,我们读书是为了了解自己不曾了解的知识;反复读那些已经知道的东西,就是一种“低水平重复建设”;

2.明白:你理解这个知识的含义吗?

如果不明白,那就重点阅读这一章;如果还是读不懂,做个记号,合上书之后自己去琢磨、去百度、去请教;

3.拓展:你能将它举一反三吗?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教你们一个道理/方法,你们应该能把它灵活地运用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4.纠错:这个观点经得起考验吗?

很多畅销书和微课,动不动就打着“教你年入百万”的旗号,讲的却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分辨和验证。

5.应用:你能运用这个知识到不同的领域吗?

注意:这里讲的就不是简单的“举一反三”了,而是打破领域之间的屏障,让知识“跨界”。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就非常推崇跨界思维,盛赞其为“普世智慧”。他将跨界思维誉为“锤子”,而将创新研究比作“钉子”。

对于一个拿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问题看起来像一个钉子。

6.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有达到自己的小目标吗?

读了一本书,我们要理解其中的观点和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并且运用到生活中。过了一段时间,还必须回头看看:这段时间,我有没有什么进步?有没有达到最初设定的小目标?

如果没有,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内容。

《读过的书很快就会忘记,读书还有意义吗?》一文中,我们提到:高效阅读的基本方法是收集【概念】;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要将这些【概念】链接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也就是【整体性学习法】。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就可以尝试这六个步骤:

获取-明白-拓展-纠错-应用-总结

如果我们能在阅读的时候做到这一点、并且坚持下去,一定能看到自己想要的改变。

这个过程不会太轻松。

但是,谁能够轻轻松松就变得“卓越”了呢?



21天主题写作:1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