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语 | 丧感志
周三是很丧的一天。
所谓的丧,对于我而言,直接的表现就是心无斗志,像鸵鸟一样把自己埋在漫画书或者综艺节目里。这或许也是生物的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吧,为了避免快要爆开的负面情绪,会把自己投入到机械的不需要思考的娱乐中——好像当令人不愉快的讯息在时间维度上离我们远去的时候,这些事情也会像没发生过那样消失在记忆中。
丧的原因很简单,是所有学生都逃不过的两个字:成绩。
说起来,上个学期我也曾经因为成绩而写过一篇小短文——而那仅仅是因为一次平常作业中被扣掉的10分,算在总分里或许不超过1分。
上个学期写的小短文(现已删除)那时让我感到难过的是,被扣分完全是因为自己不小心,只要稍微想想就可以发现解法不完整,忽略了其他一些可能。触发我写下那篇短文的另一个原因是同一周的OS实验(操作系统 OperatingSystem)。实验课上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也是因为忽略了一个小地方,导致提交的程序一直无法得到足够的分数。机器判定就是这么冷冰冰,不容许一点点的小失误。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本来是形容中学阶段,面对残酷而充满机遇的高考时的场景,却不想,上了大学,GPA、排名的重要程度丝毫不比以往低。
大学的头两年中因为成绩引发的坏心情仍然历历在目。
1.大一结束时专业分流
因为报选的专业是“理科实验班”,在大一结束后才会进行专业分流。本来,分流是应该遵从学生的兴趣和志愿,但总会有几个热门的专业,每年都有很多人报选,因此,如果有超出名额的情况,学院以专业课成绩作为标准做决定。
我想报选的专业是我们学校最好的专业,也是往年分流的时候大家最想去的专业。而我的名次正好在“能选上|不能选上”的边缘徘徊。
当时,我被导员叫去谈话,因为我的名次已经超过了该专业的接收人数,且超过得不多。那时,坐在导办小会议室的我眼泪瞬间就掉下来。满脑子想的都是如果我某某科,或者某某科再努力一些,是不是就不会面临这样的情况。
好在,导员告诉我,因为选择这个专业的人太多了,所以他们正在联系该学院的老师,请他们扩容,接收更多的学生。而最后我也被幸运地接收了。
那是我在大学里第一次感受到成绩的重要:好的成绩才能获得主动的选择权,而不是被动地被选择。
2.大二上学期申请交换
交换项目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憧憬的。所以在大二上一有机会申请交换项目,我就立即申请了。第一次申请时心气是很高的,所以我申请了一所很好的学校——之后我才知道我这样申请是很不明智的,因为申请交换项目是最重要的指标依然是GPA和排名,而我的院内排名只是一般,GPA也不够高,申请这所学校的成功率很低。
在面试时,老师非常直接地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在你们学院的排名并不高,你觉得你的优势在哪里?
虽然当时很紧张,且真的很想吐槽,但是我还是还算镇定地讲述了一些我认为自己能做得好的地方:英语不错;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加上了自己的一些社团组织经历);性格外向;自立等等。但看着老师脸上毫无波澜仿佛根本没有在听的表情,我隐约也能感受到:这事基本上是凉了。
在终于等到最后的结果之后(虽然明知可能性很低但当时仍然抱有希望),我消沉了大约一周的时间。表面看起来我还是很乐观很积极的人,但内心已经对“交换项目”抱有很强的排斥感。
我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想过国际处在意的东西会是什么。我猜想过成绩或许很重要,但没想到它是如此地重要——或许这也有合理的地方:大多数的学生在其他能力上并没有很好的衡量指标,成绩至少还是学习能力和态度的一种展现。
3.大二下学期OS课设
OS课设这门课是我不愿意回想的那种课。来到这个学校我见过太多的真正的学霸学神,所以一小段时间过后我自然地明白了也接受了自己的能力:可能没办法做到学得轻松又好,但在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还是能取得中游至上游的成绩的。
但面对OS这门课我真的束手无禽。“闯关式”的课设任务(每周测试,难度和内容随学习内容改变,至最后一次,最后一次完成的测试为最终成绩)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紧张和兴奋,对我而言就演变成压力的叠加。这次没有通过,不知道下一次通过是何年何月…
而周三/周四的丧也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周三,15级的保研方案公布。我本以为,学院扩招之后,在保研上就不会再有优待,应该是跟别的学院一样(15%),或者稍微多一些。我本来就在这个范围之外,而且距离这个范围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所以很早就做好了考研或者申请RA的心理建设。
没想到的是,15级公布的保研率出乎意料地高。按照这个比率的话,没错,我又一次来到了“能选上|不能选上”的边缘。
和明白“成绩对于交换项目的重要性”的那一瞬间相似,脑海中又闪过这个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假设:
如果早知道成绩这么重要,我就……
但是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如果。豁达一点说,如果一早就知道了所有的东西,那是不是也少了些探索和领悟的乐趣?
周四的下午只忙了一件事情,就是为了重修两门大一的课跑了n趟教务。
两门课都不是专业课,一门课缺考,一门课只得了68分——学生党一定知道,哪怕这是两门只有1学分的课,对GPA的影响有多么的大。
虽然很早就意识到这两门会拉下多少的GPA,但因为之前的专业分流并不看通识课的成绩,并且现在的GPA也还不算太差,所以长期以来我都一直自欺欺人:或许缺考不会算入GPA计算呢;哪怕算入计算了,GPA也还行呀,继续努力就好了。
直到周三我终于开始思考如何弥补:一般通识缺考虽然不影响毕业和保研,甚至在打印成绩单时,缺考的科目都不会被打印出来——但是它会影响着GPA和排名。没错,本来对保研毫无信心的我必须要开始重视这些我本没有那么在意的东西了。
虽然即便重修过后,缺考的记录和以前的成绩还会存在,但这些东西也会有它们自己独特的意义存在。之所以缺考以及只得了68分,主要的原因在于大一的我不在意一般通识课,所以常常翘课、最后记错考试时间、也不认真准备考试。说得严重些,那时的我并没有对自己负责,反而十分随便。这不仅仅是成绩的问题,也是态度的问题。一般通识不应该是水课,不应该被混过去,用心必定能带来收获,反之亦然。所以重修这两门课,不仅仅是为了GPA,也是为当年的年少轻狂买帐。
我想我还有一段拼搏的日子。不论是保研还是考研,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希望自己可以真正地有勇气,有担当,不试图去混过任何东西。
最后用今天下午尹老师的课件来结束吧,下面这两句标了荧光笔的话在我看来不仅仅适用于这门课,也适用于未来的每一天~
:)
尹老师的课件中的一页,希望自己能做到(同时尹老师也是一个很务实很实在的人,直接写出“获取学分方面性价比不高”,超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