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散文创作感悟
大散文:大散文是一种文学作品形式,通常是对某个主题或思想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贾平凹老师提出“大散文”有三个向度:
其一,主张内容、题材要大,即关乎社会、时代、人生。
其二“大散文”观主张散文的审美境界要“大”,美学风格上追求“大境界”、“大气象”。
其三“大散文”的倡导者力主散文文体无疆界,是“大可随便的”,否认任何对于散文的界定。一方面呼吁散文内涵更有时代性,要有生活实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
这篇文章的大体构思是在写向着家的方向时,有了模糊的主体框架,即放学回家的那片密林似一个默默无言的守护者,也是见证我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爷爷劝解我好生学习的现身说法,也有爸爸送别时的温情提醒;有我对妹妹的学业期许,也有我与外甥女的童言童语…
在日常的印象里,似乎饭桌才是亲人们交流的重要场所,可在我家并不常见,一般是默默的吃饭。即便有,也是泛泛而谈,人多了,也很难触及到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个人也不太喜欢这种“被审判”的感觉,双方没有处在一种相较平等的位置,密林也就成了我带有独特烙印的记忆场所。
起初文章题目定的是《密林的长度》,它的长度事实上是固定的,但根据自己的心情以及成长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是从情感层面来呈现的,密林作为见证者,也就有了具体可衡量的尺度。
以上都停留在想的层面,真正落笔后又是两个样。整篇文章在着手的时候,写着写着就止不住了,无不都在讲述密林赠予我无忧的童年时光,即便有不安,那并不妨碍。
转念一想,要不正好算作这一期童年的散文征题文。可文思已经枯竭,字数实在是不赶趟了。此外,第一段其实已经给整篇文章定了基调,不可能说只写童年,必然有一个心路成长历程。
文章的开头如下:
这片密林似乎又深又长,在一段段静默的光影中,无言便是最好的回应。
…
经过多年的适应,成长,繁衍,早已形成了一片独具特色的生物群落,涵养了一方水土,见证了沧桑变化。
虽然如此,我的思绪大多停留在了对首段的深挖上,这片密林似乎又深又长,在一段段静默的光影中,无言便是最好的回应。
在一段静默的光影中,无言便是最好的回应。密林是见证者,也是静默的守候着,是无言的。可它的无言并非没有变化,在此强调的只是它的见证和陪伴作用。
为了更好体现它的无言,陪伴作用,那它陪我一起成长,也就簇成了大散文的基本框架。
此外,总体的调性出来了,素材的主次之分也就清楚了。童年的光影只能占一小部分,可当时写的时候就达到了1500字,后续素材的展现至少3000字往上走,也就多了一个写成大散文的硬性要求。
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这篇文章的主体框架就是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心路历程的变化,题目也就改成了《密林物语》
大时代背景便选取了公路中的密林为切入点,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密林中的公路由土石路到水泥路的转变,正是村村通政策落地实施带来的变化,那一年是2007年,也是我即将步入县里中学的日子
2,美丽乡村建设是2013年提出,乡村虽然变干净了,可密林脏了,只不过是村里的垃圾转移了地方。那一年,我正读高三而后落榜复读。
3,2017年乡村振兴的提出,密林里出现了不合宜的工厂。表现上看似乡村振兴,可那种方式似乎并不适合所有的乡村。那一年也是我高四毕业,准备上大学的日子,大学生活远非想象中的美好,未知的一切正等着我去挑战。
4,一场公共卫生事件的突袭,养殖厂倒闭了,归了乡野。那一年,我大学毕业,即将踏入一段北上之旅。
整个大背景是通过2007年的村村通公路—2013年的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公共卫生事件串联起来的。个体心路历程变化的呈现则是选取每一段时间节点上的小事件来展示。
这个创作过程中的困惑与难点也就出来了,具体有以下三点:
1,不能够很好地将时代变化的大背景与个体成长的心路历程较好耦合,好些地方过于牵强,语言也显得生硬。
2,个体在不同大事件背景下的成长切片,即小事件的选取比较纠结,不能够很好的去展现这个大的主题。
3,这篇文章运用了章节号,每一个章节的结尾以及后一章的开展不够连贯,这也是后期需要着力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