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社会热点《简友日记》

孔子,人生不苦旅

2021-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wisdom静水

九洲芳文

《孔子,人生不苦旅》出自本科在读生陈舞雩之笔,我先是被书名吸引,翻看中更觉得有趣。

作者以一种轻松的笔触对孔子及其九位弟子进行了全新解读。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将圣人拉下神坛,九位弟子个性鲜明,读起来感觉清新而亲切。

此书不同于《论语》一问一答的注解对话模式,而是将孔子及其九位弟子分别着笔,分析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呈现出的画面感,使我们对人物的了解更透彻,感觉仿佛从历史回到了现实,又从现实走回了历史。

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游历先哲们的苦旅人生,走近他们不普通的生活吧。

孔子
孔子

我出生于齐鲁大地的齐国,与孔子的母国鲁国毗邻而居,十岁时就去过鲁国的首都曲阜,留下了对孔子的模糊记忆,对其思想不甚了解,直到长大后,零零散散读了一些有关孔子的书,才多了一些认识,此书将我头脑中一些凌乱的认知串联在了一起。

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却一直钟情于“郁郁乎文哉”的西周,自从他捧起《周礼》,便开启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誓用一生去践行复兴周礼的美好愿望,虽然心愿未就,但孔子的思想光芒万丈,一直照耀着后世的子子孙孙,走到了今天的中国梦。

孔子不仅是圣人,还是烟火中生活过的普通人。父亲是贵族,但他是私生子,被驱逐出家门,与母亲相依为命,是生活在贫民窟里的贵族。他从小的玩具是俎豆,喜欢捣鼓礼仪,度过了没有小伙伴陪伴的孤独的童年。

孔子八岁入学,是贵族学校里的“平民”,贵族的身份,却过着平民的生活,直到十五岁,他才从学习中发现了诗和远方。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离世,为了完成母亲想与父亲合葬的心愿,他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偷偷将母亲安葬在父亲的墓穴旁。

守丧期间,他按捺不住孩子好吃的天性,去季孙氏家混吃,却被家臣拦于门外,尴尬的贵族身份没有带来荣耀,却让他受尽了冷遇、嘲讽。

二十岁时,做了父亲的孔子,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衣食无忧的普通人生活,但《周礼》还是将他唤醒。

三十岁时,孔子开始了“有教无类”的教学生涯,与“不太着调”的自己告别,圣人孔子向我们缓缓走来。

后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孔子抛家舍业,背起行囊,周游列国。尼采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孔子选择了孤独,虽有学生陪伴,但那仍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就遭到了胸无大志的齐景公地拒绝,郁郁不得志之时,又得到了回鲁国的机遇,但最终还是被三桓驱逐,彷徨的他又去了卫国,卫灵公无视他“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的思想。后又到了楚国,楚昭王因令尹子西的戒备之言也容不下他。

在匡地遇险,又在陈蔡之间被困,一路上两次险些丧命,受尽路人奚落,但他是圣人,圣人怜悯世人,孔子抱着一颗纯粹的心一往无前,无畏前路荆棘丛生。

从年轻力壮走到垂垂老矣,在路上走了十四年,他老了、累了,选择回乡教书,编纂经典,用文字将思想留于后世,孤独的灵魂里酝酿出了最伟大的思想。

七十三岁,孔子带着遗憾合上了双眼,丢下了落满尘埃的《周礼》,但他的思想一直在历朝历代被延续,如一座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孔子按照自己的喜好,执拗地过完了轰轰烈烈的一生,这是否值得?可能只有天知道。

人生的选择,从来都不能用值与不值来衡量,而只能用愿与不愿去选择,孔子选择了宁为玉碎的入世,而老子选择了立地成佛的出世,没有对错,不同的人生态度而已。

每一种选择都会有精彩,也会有无奈,生活就是趋于完满努力的过程,永远不存在完美的结果。

孔子弟子

子路——孔子最忠诚的学生。

子路曾是个打打杀杀的愣头青,性格暴躁。孔子挽救了他,赋予了他知识与理想,他用坦诚与直率报之。

子路好学,在孔子地举荐下,曾做过季孙家族的首席大管家,还担任过卫国的蒲地宰,实现了一个街头小混混的完美蜕变。

子路敢于向孔子直言,当孔子要去会见卫灵公的宠妃南子时,只有率真的子路敢于站出来反对。他就是那个一直保护、信任、跟随孔子,就算被臭骂,也对孔子不离不弃的子路。

不幸的是,子路死于卫国暴乱中,本可以置身事外,但他的忠诚不允许自己离开,六十二岁的子路被士兵剁成了肉泥,孔子自此再也没碰过醢。

颜回——孔子最喜欢的学生

颜回,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书中形象地将其类比为“别人家的孩子”,性格乖巧、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颜回被称为孔门第一圣徒,想起了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清贫安乐的状态,这种境界非常人所能及,所以我总觉得颜回是营养不良而英年早逝。

而书中给出的观点也挺有意思,因为颜回的一生从来都不是为自己而活,老天不忍心继续看他受折磨,用死亡让其解脱。

颜回一定是个敏感又善解人意的人,他太在意别人的感受,一味为别人着想,从不考虑自己的诉求,遵从父亲心愿,刻苦学习;恪守老师要求,宵衣旰食。他是那么完美无瑕,但太过迁就别人的长期累积的压抑却将其压垮。

颜回走了,孔子哭得像个孩子,面对着颜回恬淡的面容,孔子发出“麒麟已逝,吾道穷矣”的感叹!

子贡——孔子最聪明的学生

好多人的成功都是被逼出来的,但子贡不是,自带光环的富二代,本可以靠家庭,但他却偏要靠才华。

聪明过人的子贡在找不到老师教授他的情况下,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孔子的学生,傲娇而目空一切,一幅富家公子玩世不恭的样子,但在孔子思想地慢慢熏陶下,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君子。

子贡是孔子晚年精神上的依赖,孔子去世后,一生逐利的商人子贡固执地在孔子墓旁守孝六年,真是“收徒当如端木赐”。

子贡能言善辩,凭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拯救一国(鲁),搅乱一国(齐),灭亡一国(吴),强盛一国(晋),并将一国(越)推上了霸主之位,这是子贡一生最传奇的成就,也帮孔子完成了拯救母国的心愿。

孔子与子贡的遇见,是一种互相成全,他为孔子养老送终,并凭着自己的财富获得了与国君分庭抗礼的地位,使儒家思想薪火相传。

冉有——少年老成的老干部

冉有天生高冷气场,就是那种自大狂望者见了会变得沉默,装酷扮帅着见了会流泪的主。

苏轼曾说:“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我们可以读出冉有是智慧的,但从他与孔子的对话中推测,冉有可能做事欠果断,喜欢退缩。

冉有曾是季孙氏的家宰,因为没能阻止季康子收敛钱财,而遭到孔子的怪罪,师徒反目,但在孔子去世后,冉有还是去参加了葬礼,心里始终忠于孔子,不遗余力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宰予——呛死人不偿命的毒舌

宰予有一种律师的潜质,是孔子冤家一般的存在,喜欢诡辩,除子路外,只有他敢于质疑孔子。因为他灵魂有趣,脑洞清奇,孔子曾特别喜欢这个学生,但他却以难为老师为乐,渐渐失去了孔子的宠爱,孔子曾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被贴上了“坏学生”标签的宰予选择了识趣离开,后不知去向。但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宰予仍会辩护说:“我的老师比尧舜还要伟大!”

子夏——吝啬、孤傲、善于变通

起初的子夏吝啬、小气、眼界窄、脾气怪,没人喜欢他。但在后期的学习中,子夏勤学好问,善于变通。

在子夏与孔子的言谈中,我们能看到他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所以子夏的思想在孔门三派中自成一派。

子张——生如逆旅、成亦行人

子张特别勤奋好学,与子夏的性格正好相反,子夏注重实用,不拘泥于书本,但是子张有点顽固、刻板、不懂得变通。

子张对于孔子亦师亦友,是孔子除颜回、子路、子贡之外最亲近的学生。孔子曾发出“庄重,我都比不上子张”的感慨。

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势必人缘会不太好吧!但他虽性格极端,却也是一个大公无私的男子汉。

言偃——专攻礼仪的专家

颜回继承孔子的仁,子游(言偃)继承了孔子的礼,他也是孔子学生中唯一一个主动背起行囊拜师的学生。

子游慧眼识才,孔子感叹“以貌取人,矢之子羽”中的子羽,就是因长相丑陋而被孔子嫌弃,而子游认定他是人才,后子羽楚国办学,成绩斐然。

六十三岁的子游,不顾体弱,坚持讲学,大同思想是他为后世留下的一个坐标。

曾参——一个喜欢带娃的人

曾参与孔子不同,没有从政理想,只想做教育。孔子将孙子子思托付于他,后发展为“思孟学派”。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就是他在《孝经》中所写,并把孝道进行了等级划分,是儒家文化存在我们每个人内心中最质朴的情感。

曾子杀猪的故事,也让我们领教了曾子教育以身作则的诚信。

历数孔子及其弟子,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人设,其实我们每个人来这世上,都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是一个选择和努力的过程,只要每个人都忠于自己的角色,就能将这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九洲芳文三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