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一年》
蒋方舟,几年前还只知道她是一位才女,现在知道她是一位神童,美女作家,7岁开始写作,9岁出书,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先后担任过多家杂志的编辑。记得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她还是在《奇葩大会》上,谈论讨好型人格的问题,确实,如果从小一直被认为是“别人家的孩子”,被当作典范,习惯了被夸奖,虽然这种夸奖会成为自己变的优秀的动力,让自己保持优秀,但是也很容易在乎外界的看法,导致自己的讨好型人格,以此来让别人眼中的自己都是优秀的。因此,蒋方舟第一次在节目中剖析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希望能摆脱他人的眼光,尊从自己的内心,尝试与自己对话,她便一人到东京生活了一年,没有熟悉的人在身边,当然也就没有了需要“讨好”的人,这本《东京一年》纪录了她一年的生活,对于是否改变了她的性格或者找到了自己合适的生活方法,是我希望在书中看到的,因为,或多或少,每个人身上都会展现处“讨好”他人的性格。
她说东京的独处拯救了她,成为自己本该成为的样子,就像歌德逃离公务员齿轮般的生活,在意大利独处的两年拯救了他一样。她在书中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她每天的生活,作为写作与艺术爱好者,日本的各种艺术馆和展览成了她的寄托,中间穿插的文学活动以及和文学爱好者的交流成了生活的点缀。也许艺术真的是有生命的,每一次欣赏都是和生命的对话,每一幅著作都是对生命的阐述,包涵了一段故事和人生,作者在一年时间对每一本书、每一次展览的思考让她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也借鉴别人的故事加深了自己对生活的领悟,或许这样深度的体会和思考才是这一年中最大的收获吧。
同时,文中的很多字眼引起了我的关注,比如“自以为的英雄主义”:往往我们认为所做事是拯救别人,其实别人怡然自得,不需要拯救;“小群体的阶层认同”:人们往往更在意和自己同一阶层人的认同;“按照大人的夸奖一路长大的孩子,会恃宠为傲,最后往往变的越来越难以控制。就像原本温驯可爱的猴子甚至鹿,看到人的食物都会凶狠贪婪起来了”;“对社交网路的痴迷,并不是对他人隐私的好奇,而是请你不要让我消失的焦虑”;“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区别:自古中国知识分子读书为了做官改变家族和社会,而西方更多是为了单纯学习专业知识”等等,很多内容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反思。
当然,文中提到的好的著作和值得去的景点艺术馆对未来在日本的学习旅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潘绥铭《我在红灯区》;井上靖《天平之甍meng》;萨拉马戈《失忆症漫记》;刘震云《一地鸡毛》;还有《沉默》;《权利与荣耀》等;2015年芥川奖(日本著名的文学奖)得主:又吉直树《火花》,羽田圭介(《清热大陆》是讲述羽田的纪录片)等;好玩的景点:东京的浅草寺、筑地市场、东京塔、银座、明治神宫;京都的清水寺,龙安寺,贵船神社(供奉水神,用水占卜,有一块刻着歌的石碑,歌是著名文人和泉式部祈祷时,漫天的萤火虫留下的);奈良的东大寺可以喂鹿,唐招提寺(鉴真东渡的故事),法隆寺。箱银的温泉,雕刻之森;大阪的鳗鱼饭,冈田美术馆;名古屋的田县神社(男根),丰年祭(性狂欢)。富士山脚下三岛由纪夫文学馆;神奈川县美术馆叶山分馆;轻井泽的不伦之恋男女殉情圣地;濑户内海艺术祭,丰岛美术馆等。
生活本身就是修行,修行的过程需要我们自己去感受和领悟,有时确实需要一段放空的时间来与自己对话,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