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交响
空旷的音乐大厅里一个观众都没有。
现在德国连教堂都得在室外布道了,极少数的音乐会也只能室外举行。即便是在疫情平稳的夏季,室外的观众也必须稀疏。德国本来准备在今年轰轰烈烈举办贝多芬250周年诞辰纪念的,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情,让一切文艺演出都偃旗息鼓,
眼下第二波疫情气势汹汹,在每天有七千、八千的感染热潮里,今天只有看电视实况转播的音乐会了,电视里没有现场观众、没有掌声和欢呼声。
不但观众不许进场,连乐队也不能扎堆。本该是几十人的交响乐队,于是缩水成了室内六重奏小组。今天出场的是:两个小提琴手、两个中提琴手、两个大提琴手,他们穿黑色演出服,清一色男性,没有指挥,为了彼此拉开距离,又能相互呼应得上,他们坐成了一枚扇贝。在科隆音乐厅宽阔的舞台上,演奏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六交响曲,由六个人完整演奏?
在刚听交响曲的年轻时代,我最先听懂的,就是这首交响曲。它是难得的绘声绘色的交响曲,把“音乐语言”调成自然的音响,能听到雨后初晴时小鸟的鸣啭,能在摇曳旋律中闻见清新的晨风,能踏上山地农夫憨厚舞蹈的节奏,还能经历雷鸣电闪的雷霆万钧。
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这首交响曲可以只用最柔和的弦乐来完成。弦乐不是用来歌唱的吗,唱《春天》,唱《四季》,唱《如歌的行板》?没有定音鼓的暴动,没有长笛的鸣啭,没有圆号的牧歌,《田园》会不会失了颜色?
真没有。
他们把这一场从清新牧歌到狂欢,再到狂风暴雨,再到雨后初晴的大剧,全部用弦乐器表达出来了。中提琴模拟出猎人号角,丝毫不比圆号逊色;小提琴用上弓弓根擦弦,竟然表现出了本来只有短笛才能完成的清脆初啼。最惊讶的,是这六把提琴合在一起,能迸发出这样的激情,用激烈的低音和高音的交错,完美演绎了疾风骤雨,也没有错过本来由低音号、定音鼓,大锣的合奏才能完成的电闪雷鸣。
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浑然天成。
贝多芬交响曲里最摄人魂魄的,就是他音乐的力度,一般人们都恨不得用超大乐队来增加演奏的感染力,因此日本有过万人演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欢乐颂》的,美国有过千人乐队,四名指挥同时指挥演出的。我相信在贝多芬250周年诞辰纪念的特殊年份里,德国也设想过超大型的乐队演出,年初的节目单上,曾经有那么多的大音乐厅预告过他们的纪念节目的。……
可疫情阻止的就是人的聚合。
应运而生的,竟然是这样一场超轻型的交响曲演出。精诚所至,殊为成功。可以载入史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