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建设,在家校合育中的重要性。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天气:多云
亲子日记~273
家校合育中,受益最大的是孩子,现在各中小学都设有家长委员会,目的在于加强联系沟通、增进家校互动、促进学生成长。而今天在家长联合会的群中,某学校的家委会主任,晒出了与其学校德育处主任的“较量”截图,主要内容是学校与家委会因某件事情,相互推诿,相互指责、抱怨。结果是该家委会主任主动辞职并退群。
看完之后,沉思了好久,就如何处理家校关系,我发了一条评论,得到大家的一直认可。——良好家校协作关系须依托于开放、真诚、高质量的沟通。
我现担任女儿学校的家委会主任,因工作需要,对家委会应当如何运作很关注。当下各学校的家长圈中弥散着焦虑,家委会的异化、与学校的冲突也屡见不鲜。关于家委会的层次,坊间有这样的说法:三流的家委会跟学校对着干,二流的家委会被学校指挥着干,一流的家委会和学校一起干。
格局和眼界,都是家长和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家委会工作定位与运作需要提升的部分。因为,高度不够看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所以,家长群体应当努力共建有格局的家委会。
自省自觉:建设明事理的家委会
有格局的家委会,首先要对家委会对所处的位置、角色有清晰的认知,也就是要明事理,在自省自觉中定位。“姓家”还是“姓校”?家委会不是“家长帮”。家委会“姓家”还是“姓校”在家长圈中争论已久。很多家长的立场是坚持“姓家”,因为都由家长构成,要代表家长群体的利益与校方博弈。实际上,这一观点失之偏颇。根据教育部建立家委会的相关文件精神,家委会的定位是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职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这就说明家委会不单纯“姓家”,更多还是“姓校”,是学校治理结构中的一个组织。所以,我们不能把家委会理解成家长们自发组织的“家长帮”。家委会要更多地配合学校完成教育工作。
“桥梁”还是“围墙”?家委会不搞“权贵圈”。家委会应当是学校与家长间互相沟通的桥梁。当下不少中小学家委会的性质,以凝聚社会资源为主,而不是凝聚广泛共识为主。部分学校的家委会异化为社会隔离的围墙,进入其中需要特殊的资源。家委会沦为“权贵圈”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家委会要更多地包容差异,而不是制造差异。
“应声”还是“共生”?家委会不当“木偶人”。在处理与学校的关系上,家委会还应当注意避免成为应声虫。现在有些学校的家委会,是片面地为学校完成某些事务的程序公正而存在的点头型、鼓掌型、摆设型的组织,这种附属性、依附性定位不值得倡导。家委会与学校不是“应声”的关系,而是“共生”的关系,是为了孩子成长的最大公约数而共同努力的利益共同体。
“监督”还是“护犊”?家委会不唱“对台戏”。也有部分学校的家委会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曲解了监督学校工作的职能定位,从“监督”变成了“护犊”。在很多问题上,片面考虑己方的利益和诉求,没有站在家校共同的立场来审视问题,一味地强调所谓的维权,缺乏对学校的基本信任。这样的家委会也是不明事理的。这些变成“家长帮”、沦为“权贵圈”、当了“木偶人”、唱上“对台戏”,都是没有格局的家委会。
善作善成:建设有“格”的家委会
有格局的家委会是有资格、不出格。家委会成员的资格不是身份、财富、权力、资源,而是理念、学识、德行、品行、意愿和心态。家委会的成员应当充分了解、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办学追求、育人理念、价值文化。没有认同就没有协同。强调的就是异中有同。家长的职业、行业各异,充分体现多样性,家委会需要充分认同学校办学价值体系的家长,因为既然选择了孩子的学校,本身就意味着信任。
家委会除了有资格,在运行中还要不出格。我们要信任学校和老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从接触孩子的数量、时间和积累的经验来说,学校和老师都远比我们懂孩子。所以我们不要越俎代疱,尊重在教育孩子上最专业的人。对待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行为,不懂的、不理解的可以积极沟通、商榷。但不要凭自己的主观理解说出格的话、做出格的事。
守土守界:建设懂“局”的家委会
家委会有了格,也不能缺少局。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局限不搅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有各自的局限的,这个认知,家委会和家长们一定要清晰。
事实上,学校不是“无限责任公司”。学校责任有限、资源有限、能力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孩子成长中的所有需求。同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界限,虽然正在走向协同,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还是有明晰的分工和各自主要担负的责任的。我们不要模糊这种界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彼此都不是对方的补充和延伸。家委会既要守土有责,也不要随便越界。
第二个要做到的就是献力局部为大局。家委会的定位应该是与学校谋求孩子成长最大公约数这个大局。比如有些家委会的理念与价值定位是共同服务孩子成长,通过集众智、汇众力,让家长们从对自己孩子的小爱变成对孩子们的大爱。因此,学校和家委会在运行机制中形成的角色关系,更像是合伙人和共同体。
——部分内容摘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