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 || 万维钢:15.87%,持续精进的最佳控制点—《精英日

2019-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长寿投资与快意人生

    当我们在做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说要鼓励别人跳出舒适区,但是跳出舒适区,如果跳得过分,你可能会进入恐慌区,恐慌区往往就意味着大大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之内,这其实并不利于你的成长与挑战,可能会由于失败,反而打击了自己,变得更加不自信,当然我们也不会因为有这样的风险而一直待在舒适区,我们依然需要跳出舒适区,从而进入学习区。因此,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跳出了舒适区,就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命题了。

万维钢老师说这个问题有人算过,算出来的结果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有15.87%左右的内容是你陌生的,只能保持在这个程度上,假如超过了太多,陌生的信息就会太多,对于你不熟悉的内容,你是无法从容应对的,要坚持下去也是难上加难。因此,你应当将陌生信息大概控制在15.87%,当然现在的技术也很难算出来,不过你可以依靠你的感觉: 就是有那么一点难度,但也不要太难。

一方面,这一点和二语习得理论的创立者所说的不谋而合,二语习得理论里面有一个i+1原则,i指的是你现在的水平,1指的是难度加一点点,这是语言学家们他们研究出来的理论。

另一方面,同时这也和心理学家所说的心流理论也有相似的地方,如何才能进入心流体验呢?也是一样的,你选择做的事情不能够太无聊,不然你一定会走神,因为你觉得你都懂了。当然,这个事情也不能够太难,不然你一定会有畏难的情绪,学着学着,心烦意乱或者否定自己,那你也不可能进入心流,进入心流的状态只可能是那么有一点难度,有点挑战,会偶尔犯点错误,但是呢,你感觉你的能力是足以应对的,只是需要付出一些努力而已。

不止于此,还有在《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上学?》一书中表明,教育学界也有研究,教育学者发现,如何让孩子们学生能够喜欢上这节课,觉得上课有趣有意思,他们认为应当符合如下公式:

                                                                      喜欢=熟悉+意外

就是老师上课呀,不能够讲一些让学生闻所未闻的概念,要控制在学生们理解范围之内,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适当的加入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从而学生才能够被你吸引,才能让他们看到这个意外,而被你的课堂所吸引住。

所以你看,这么多学科不同的领域的学者会提出的理论,在本质上都是相似的,这就不禁告诉了我们,要多多掌握这些思维模型,我们才能够相互比较,融会贯通,这是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里面所提到的。

图片来自简书App

  我想了想,具体的应用方面,比如看英文书,如果词汇量只有5000的话,那你就不要去看1万词汇量以上的以上的书,而是看6000,7000左右词汇量的数,这样呢既不会太容易也不会过于难。只有遵循这个原理,我们才能够感觉自己既能够有所掌控,不断的学到一些新的内容,这对于我们长期做一件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学习任何事物,选择材料,选择难度,都需要考虑,尤其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当中,是在开始之前必须要好好考虑的问题,否则的话,要么材料效果太差,你学的你都懂,感到无聊从而走神,要么你挑的太难打击了自己反而跟学家学不下去。总之效率都会要大打折扣,你的时间成本投入就不能够换取最高的学习收益。

    但问题在于进一步而言,我们不可能面对任何学习的内容,都能够控制在15%点左右啊?

有些事情我们可能就是百分之六七十的东西都不懂,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就好像写一篇论文,刚刚进入的时候,你不懂的东西很多。

这个时候你只有采取分割策略,就是把你一个任务分成5~6份,每一份呢逐个击破,每次关注一个小的问题小的任务,从而有针对性的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有效的避免这个问题。

通过数学思维算出来的15.87%, 喜欢等于熟悉加意外的教育学理论,还有来自心理学界的心流理论以及学习区理论,再加上语言学的I+1理论,真是不同的头脑,就有不同的学科的解读视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