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人的法则,乖孩子就是好孩子
(本文由闲人电影原创:idlemovie)
自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就进入了青春片泛滥的局面。
随之而来的便是千篇一律的狗血,我纹身、抽烟、酗酒,但我是个好孩子,我是我自己的主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电影里,在温暖怀旧的柔光滤镜下,一张张无辜清澈的脸庞,演绎着破碎的、疼痛的、全世界与我为敌的撕逼青春。
他们的青春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在故事里说着不咸不淡的矫情话,情节推动全靠毫无逻辑的打、骂、哭、笑。
一个人几秒钟可以办完的事儿硬是被拉长到一小时以上,过度美颜的青春片,大家都长得一个样,完全失去了青春必不可少的众生相。
可是十年前,我们的青春片并不是这样的。
无论是娄烨的《颐和园》,还是张元的《东宫西宫》,亦或是贾樟柯的《小武》,这些青春片都有质感,有厚度,而非如今的空淡乏味。
他们的青春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影子,但那些美化的青春却让我们明白,原来只有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而我们有的只是青春痘。
其中优劣,一窥便知。
有这么一部被禁五年的电影悄然打开了国产青春片的另一个类型,它不同于第六代导演里暗含的边缘元素,也没有如今狗血的青春片剧情。
它的存在只是因为过分真实,所以至今保持着高分高口碑。
其实《狗十三》五年前就拍好了,之所以放到现在上映并不是算了啥忌讳,上映的版本和以前的版本没有任何删减。
而是制片人兼导演曹保平觉得当时的市场不会接受这样的题材,所以捂到了今天才上映,不得不说,曹保平还是挺精明的。
最重要的是,这五年间,中国的家庭结构没有变化,教育还是维持着老样子,所以,这部电影即使尘封了五年依旧能够引起共鸣,不会有违和感。
只不过相较于以前,在片名上由之前的《狗13》变成了《狗十三》,至于原因,大家不言而喻。
虽然片名变了样,但内核却没有一丝改变,仍旧是止不住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又忍不住对一切苟且说声“狗13”的意义。
主角是一位13岁的少女李玩(张雪迎饰演),父母离异,她自小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影片讲述的便是她被成人世界驯化的故事。
她喜欢物理天文,正在纠结到底是参加物理小组还是天文小组,满怀期待的幻想着自己的平行宇宙。
可是,由于偏科,被父亲强制地报了英语小组,甚至不听话的她在学校还被呵斥,父亲转身掏钱给她让她想买什么买什么。
大人们总以为我们受了委屈用钱就能解决一切,而我们总坚信我们拥有选择的自主权,再一次次地失望之后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想要怎样就怎样的。
为了弥补自己对李玩的责骂,父亲买了一只狗送给她,起初她满口拒绝,但身体却很诚实的接受了这只狗,并给它取名“爱因斯坦”。
有了爱因斯坦的陪伴,李玩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明亮的色彩。
好景不长,爷爷出去买菜遛狗时一个不小心把爱因斯坦弄丢了,回到家后,李玩的情绪彻底崩溃了,发了疯的到处寻找爱因斯坦。
爷爷不明白,为什么一只养了没多久的狗竟然比爷奶还要重要,在他们的意识里,爷爷奶奶把最好的都给你,让你一直被爱围着。
而她却不懂事听话,理解爷奶的疼爱。
反过头来,又有谁曾站在李玩的角度去想事情。
爱因斯坦是她唯一的救赎,在她孤独的成长里,尽管爷爷疼奶奶爱,父亲在努力赚钱养家,她吃喝不愁,但是她的细腻情感却未曾被家人所理解。
而家人们做的只不过是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
他们用假的爱因斯坦去哄骗李玩,并且全家人一起联合演戏,指鹿为马地告诉她这就是爱因斯坦,不允许有任何的不满与抗争。
她恼气、愤怒,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如此的轻浮,她赌气、伤心,离家出走,找朋友喝酒排解忧愁。
当她手握啤酒,带着醉意回来时,父亲伸手打了她,不顾奶奶的劝阻,将自己的这段时间对李玩不懂事的忍受一股脑的发泄了出来。
这时的李玩还不知道,在这个规则世界里,只有小孩子才讲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打完之后,父亲把李玩拉到身前,说了那句父母都会说的经典名言,“我打你,那是因为爱你”,“爸爸每天这么忙,你怎么就不懂事呢”。
他们总以爱的名义去绑架我们的情感,他们认为的理所应当却对我们造成了惊涛骇浪的伤害。
而这种道歉,我们又很难判断到底是真情还是假意,但也让李玩第一次感受到了成长即妥协。
她要慢慢习惯孤独,慢慢懂得年少轻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结束。
因为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在妥协、害怕、沉默中被胁迫着长大。
我们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我们提高了所谓的情商,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学着违心的假笑,但这一切会被美名其曰为“长大”。
然而,一代人经历的这些似乎并没有改变的方法。
家长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在这种驯化下这么长大,当初的灵气荡然无存,当我们为人父母后,又会用着同样的方法教育下一代。
告诉他们,这样做,就是懂事。
这是真实的,也是有区别对待的,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共鸣。
有网友评论道:电影发生大城市的体面家庭,女孩被父亲打完还能得到道歉与补偿…在我们十八线小城市,女孩准备出门找狗,就已经可以赢得两记耳光了,根本就没有发出尖叫的机会,更没有摔门摔碗的机会...只能把头深深地埋进被窝里,哭一场,第二天起来,就长大了。
中国式父母从来没有站在一个平视的角度去跟孩子交流,他们总是以俯视的姿态去沟通,一种高高在上的行为,一开始就被划分了三六九等的不平等。
我们在亲子类的综艺节目里,总会看到父母犯错或冤枉孩子后会迅速给他们道歉,不管是综艺效果还是明星人设,这样的情景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毕竟在现实中,中国的大多数孩子是无法享受到这样的待遇,父母即便做错了也会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样子,一晃而过。
随后的李玩又经历了酒局的虚伪、同父异母的弟弟的万般宠爱,自己被冷落,第二只爱因斯坦被送走,她只是恳求不送去狗肉店,再也没有哭闹。
直至自己物理考试得了全省第一,在全家人为她开庆功宴的时候,有一位不知情的大人给她递上红烧狗肉时,她已经学会了假装面对,并报以微笑。
或许连她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很自然地就发生了,尽管过程很残酷。
时过境迁,我们都变得包容了,对待万事万物懂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再过多的计较,有些人把它叫做成熟。
其实,这是一种无奈,叫做——算了。
而我们最终也都变成了大人们想要雕刻成的样子。
成人世界的冷暖看在眼里,藏在心里,无人诉说,什么时候面对应酬学会把眼泪咽在心里,收起自己的锋利,你就可以适应社会的圆滑了。
去学习世俗,终将自己变成曾经讨厌的样子。
大岛渚说过:“无论在任何体制下,青春都是极其伤身的”,当内心成长的速度与环境远远不能相容时,是谓青春的逆与痛。
每个人都必须经历青春的阵痛期,心怀大千世界却在现实泥沟中绊住手脚,几经挣扎后越陷越深,不得已接受了援手。
被拉上来后,看看有些脏乱的自己,才发现,那些个性、那些乖张,不过是成人眼里的不知所以,最后还是要回到他们的庇护下。
所以我们离不开大人,交换条件就是放弃成长过程中的所有不屑与叛逆。
因为自己并不能以一挡百,这种孤立和绝望感就是妥协,而这也是一种比较麻木和无痛的方式。
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成人的世界也不容易。
他们有着自己的苦恼,因为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远比一个合格的孩子辛苦的多。
他需要去奉承领导,迎合合作伙伴,平衡再组家庭之间的关系,有着太多的糟心事压在心里,无法诉说。
后来的我们长大了,也变成了他们。
这何尝不是双向理解的法则。
作为父母,要反思一下,当自己逼着孩子上补习班,不断地向孩子灌输一定要懂事的思想时,是真的爱孩子还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同样,站在父母的角度换位思考,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和父母正确的沟通交流,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并试着一起协同安排人生,而非一言不合就反叛。
闲人电影原创,微信ID:idlemovie
微信搜索关注:闲人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Idle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