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激辩: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
宝妈加油站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搬运。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
印象最深的是,马东最后的一段话,他说英国作家约翰勒卡雷有一句名言改变了他很多——“凡事都有一个与一望而知不同的真相”。
毫无疑问,童话是假的,告诉孩子真相,让他们从天马星空的梦境中清醒,早早地披上抵御现实不美好的铠甲,这不就是保护孩子吗?
但成人的世界已经很残酷了,就给孩子留一点美好的念想吧,还记得小时候期待圣诞老人的礼物,却被无情告诉圣诞老人是不存在时的心情吗?
就像傅首尔说的:每一个年龄段,都会有对童话不同的解读,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童话是假的,相当于一种剧透,是快进了孩子的成长。
不告诉孩子,是为了陪着他一起去分辨,去思考,一起去成长,这当中也是成年人对现实灵魂的救赎。
当然,这种救赎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到,我们在自己的一望而知里,掉入思维陷阱中,就像触摸的都是一堵堵的墙,阻碍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真相,更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1
兴冲冲的小外甥:当头被爹浇了凉水
今年四年级的小外甥,是个运动健将。
一次,他兴奋地告诉我,他要参加学校体育委员的竞选,并拿出手机让我看他竞选的资料。
当看到一个胖胖的小男孩也参加竞选的时候,旁边的姐夫插话道:“这么胖的孩子,参加体育委员竞选,这不是明摆着有问题吗?”
小外甥急急地说:“很有希望的,我票数很多的!”
姐夫沉吟了一会儿,突然一拍脑门,说:“哦,我想起来了,你妈妈是你们学校的老师。”
我们总是很聪明,当孩子满心期待挂着袜子在床头时,我们会说,孩子别傻,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都是骗人的。
当孩子专心沉醉于《冰雪奇缘》中,我们会说,孩子别傻,这都是特效做出来的;
当孩子正在享受魔术带来的美妙体验时,我们会说,孩子别傻,我揭秘给你看,都是假的。
我们以让孩子认清现实为目的,让他知道自己所相信的一切都是假的,这,何其残忍。
一份美妙真实的参与体验,一份期盼已久的礼物,所获得的快乐与满足感,是童年最美好的感受。
比大人们所谓的真与假,更让孩子动心的是,充满期待、揭晓悬念,惊喜连连那一刻的美好。
孩子长大后会遭遇现实的苦涩,成年人现在看到的真相,他会一一经历,但回想起童年的温暖,他会更加深切体会到父母浓浓的爱。
我们以为,早早了解世间的疾苦,孩子会避免走很多的弯路,但这个世界不缺少丧,缺的是看透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士。
不要困在我们的剧情里,用自认为对的思维方式去告诉孩子什么叫真实,因为与真实同行的还有爱与美好。
2
給孩子力量还是教孩子抱怨?
有这样一个启示:
两对母子同时看到一个乞丐,跪在路边乞讨。
孩子问:“妈妈,他为什么跪在这里?”
母亲A说:“看到了吗?如果你不努力学习,将来就会变成他这个样子……”
母亲B说:“看到了吗?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就可以帮助像他一样的人……”
前者,孩子看到的是眼前的不幸,把学习和恐惧联系在一起;后者,孩子看到的是未来,把学习和成就、善良联系在一起。
前者,给孩子的未来种下一颗分别心、利己的种子;后者,给孩子的未来种下一颗有责任心、有担当的种子。
面对同一现象,两位母亲不同的信息传递,让孩子看到两种不同的真相,母亲A属于消极的、负面的;母亲B属于积极的、正面的,结果,影响或决定着两个孩子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人会说,有那么严重吗?两个母亲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但教育无小事,事事有教育。
父母给孩子输入的质量高低,决定着孩子的起跑线!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孩子越来越大以后,成绩逐渐不是评价孩子优秀的重要指标,表达能力、创造力、耐受力、交际能力……以上都是影响他们在今后人生成才与否的重要因素。
这些能力的差异,归根结底体现在父母给孩子传递的信息上,拥有积极的、向上理念的孩子,通常来自“优质信息源”的父母。
大家都看过一部经典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一个底层社会疲于奔命的推销员、单亲爸爸,不论是被警局拘留,被房东赶出家门,被老婆抛弃,被生活按在地上蹂躏,但他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也丝毫没有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儿子。
他的儿子耳濡目染接收到父亲不惧困难、就事论事、努力解决问题,正面的积极的信息。
孩子小小的脑袋,会记录下父母的一切,并储存在潜意识里,未来遇到同样的情境,就会调出潜意识中储存的记忆材料,应对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
我们都承认,令人失望的困境的确是生活的一种真相;同样也承认,某种成功的可能性构成了生活的另一种真相。
所以,无论一个人多努力,信息贫瘠和心理贫瘠是正相关的关系。
3
拔苗助长的父母会收获啥?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种,父母要做的,是静静地浇水、施肥,给予这些种子阳光和养分,而不是揠苗助长,急急地要看到一棵参天大树。
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真把我惊住了,说北京有个机构,开办量子波动阅读,如果孩子学会量子波动速读,小孩子记忆力突增10倍以上!
书籍像放电影一样,以影像、声音的形式高速塞入脑海!并和宇宙产生心灵感应,激发人体潜能!
孩子们似乎永远都无法赶上大人们的脚步,永远都无法满足父母对结果的渴望。
希望自己孩子多读书是好事,但是居然用这种反智的手段,真的让人怀疑家长的智商问题。
但让人诧异的是,送孩子去这种机构的父母,大多是高学历、高收入人群,怎会在这种低级问题上犯傻?表现得这样没逻辑?
其实也不奇怪,因为这些家长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真相。
一望而知的真相是假象,是我们愿意看到或是我们期待看到的。
现在社会不缺的就是焦虑,父母需要释放教育压力,而生存环境促使他们不能有更好的耐心,因此,有些人在即时满足上去寻求高频低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他们以为,带孩子旅行一次就可以懂规矩长见识;读一两本名著就会做语文的阅读理解;上个奥数班就会比一般孩子更有解题思路。
这样的父母,容易拒绝延时教育,延迟见效的吸引力对他们来说很小,比如陪伴、参加亲子活动,从认知和行动上,更愿意选择快速能够达到目的的方法。
他们太想看到开花结果,而往往是开放之前,花朵就枯萎了。
《陪着蜗牛去散步》中有一段:
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明白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啊!
我们都认为上帝给我们的任务是陪蜗牛散步,我们催它、责备它,忙于应付它慢行的事实,当闻到花香,听到鸟叫虫鸣,看到满天星斗时,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明白上帝的意图。
为人父母,需要面临许多的考验,每天忙于浪费时间、精力、金钱去验证眼前的真相,不如好好提升自己,为孩子的未来布局。
4
耐下心来,与娃同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登上童年微妙的真相之巅。
大家发现没有?
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背后是关于给孩子输入信息质量的问题,最终是我们如何耐下心来,发现真善美的过程。
孩子会慢慢长大,接受孩子的速度和脚步,并与之同行吧。
宝妈加油站:P大小硕、前21报编辑,娃7岁,传递不焦虑的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