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绪会被控制——行为主义心理学
当食物伴随铃声出现多次后,狗狗单是听见铃声就联想到食物,本能的开始流口水,这是最早的条件反应实验。
铃声与食物建立联结,铃声就能勾起狗狗的食欲。
以这个实验为基础,诞生了一个不太美妙的故事。
故事涉及到一个行为至上的心理学家——华生,为了证明条件反射也可以用来控制人的情绪,他将一个幼童作为被试,开始一项令人心碎的实验。
这个实验叫“小阿尔伯特实验”,阿尔伯特就是那个八个月的小孩。
这是一项人为制造恐惧的实验。
华生觉得虽然情绪是天生的,但是可以被人为控制。
比如,他可以刻意的让孩子恐惧一个他原本不会害怕的东西。
我们从生活中就可以得知,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害怕的物体,而每一份恐惧的背后都有一段不愉快的经历,是这段经历造就了这份恐惧。
谁也无法阻止一个奔向“真理”的科学家。
他从医院里挑选了一个九个月大的孩子阿尔伯特,阿尔伯特是个轻微痴呆的男孩子,他喜欢毛绒娃娃,也不害怕有毛的小动物。
在基础情感试验中,小阿尔伯特对小白鼠、小兔子、狗狗以及带毛的面具等物品,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感。
两个月后实验开始了。
华生和他的同事将阿尔伯特放在实验室中间的桌子上,并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他的附近。艾伯特不害怕小白鼠,他开始触摸白鼠,和它一起玩。
这时,华生在阿尔伯特背后用锤子敲铁棒,制造出巨大的声音,吓哭了小阿尔伯特,他用双手捂住耳朵,十分害怕。
在后续的实验中,只要阿尔伯特触摸小白鼠,华生就会制敲击铁棒。渐渐地,只要看到白鼠出现,阿尔伯特就感到很痛苦,他会背过身去想要逃跑。
短短一周,他对白鼠产生了极大地恐惧。
这意味着小白鼠和声响已经在阿尔伯特的心里建立联系。这个孩子认为小白鼠就代表巨响。
此时此刻,华生也许认为实验结果尚可控制。
但是,就如同文章开头的那只狗狗,它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它是不会区分声音是由大铃铛发出的,还是小铃铛发出的。只要有铃声,狗狗就会流口水。
小阿尔伯特也不能,毕竟他还是个未满一周岁的孩子。
他开始害怕绝大部分有毛的物体,小白兔、狗狗、皮毛大衣,甚至是圣诞老人的白胡子面具。
由于阿尔伯特的妈妈拒绝继续实验,实验的后续观察被中断,但毫无疑问,孩子的心理阴影已经形成了。
阿尔伯特在6岁时换上脑积水去世,没有知道这是否与华生的实验有关,但这个孩子在幼时就被恐惧折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从某种角度,实验成功了,华生成功的操纵了一个孩子的恐惧情绪。
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他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他成为我所指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又或者是乞丐、窃贼,我不用考虑他的天赋、能力、倾向和种族。
这句话可谓是无耻之极,让一个不满周岁的幼童害怕有毛的物体,就能让这位心理学家这么自豪?
毕竟如果我有机会,我也能让他看见鞭子就发抖。
对不起,这是个小小的玩笑。
华生是心理学行为主义流派的鼻祖,他推动了心理学的科学发展。
但是毫无疑问,极端看法是不利于心理学健康发展的。
同一套行为训练法并不会创造出一批相同的人。生活中的不可控因素数不胜数,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会完全一样。
拥有打造婴儿座右铭的心理学家,究竟会培育出怎样的孩子。
怀着科学的态度,我查找了华生孩子的人生经历。
既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的结果。
华生的四个孩子中有三个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的一个儿子甚至在30岁的时候自杀。
似乎玩脱了。
把孩子当做工具人培养的下场不言而喻。
令人悲伤的是,现实中不乏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培养孩子,不顾及孩子自己的意愿,造成数不胜数的悲剧。
即使是父母,也无法负担起孩子的一生。
就像华生,就算他是一名出色的行为心理学家,可人们在想起他时,永远都记得他伤害了一个无辜孩童。
最后,祝福各位心中有爱,兜里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