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

认识和管理好内心的欲望

2017-03-20  本文已影响2人  木木材

近日,闲暇之余,反复翻阅《曾国藩:一念圣贤一念禽兽》一书。

这本书用选取了《曾文正公全集》里面的观点并加以解释,以当代人的视角,诠释曾国藩流传下来的经典智慧。细细研读下来,发现书中不少言语都很有现实意义。印象最深的章节应该是“养心:让心灵脱胎换骨”。

书里面提出修身之要在修心。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才可以更坦然地面对艰难困苦,可以更细腻地品味生活,可以更理智地面对诱惑,可以更从容地面对荣辱浮沉。修心不仅要在日常中勤加检点、权衡、反省、修正,还要“学而时习之”,放到实践中去磨砺。

修心之策可以分为克私欲、清内心、阔胸襟、提境界几种方式。当然,克私欲、清内心不是克制人的基本需要,不是禁私欲,更不是压抑人性、无欲无求。传统的教育总是教育我们要清心寡欲,追求心灵的宁静。佛教也经常说四大皆空,人应该无欲无求。身边也总是能碰到一些所谓“无欲无求”的人。他们有的是个性淡泊,似乎与世无争;有的因年龄达到一定阶段,生活与工作进入平稳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长时间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有的是家境殷实,工作不过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物质激励基本无效;有的是经历过许多挫败之后不得不安于天命,不安分的心火死死地被压在内心深处;还有的是将兴趣放在其他地方,当前的工作只是为了能让自己不至于饿死。原因各不相同,但是特点是一致的,就是安于现状,没有了改变的欲望,如“一滩死水”。

我们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被欲望所驱动的。从钻木取火到电力取能,从地上牛车到天上飞机,从古至今,个人的发明创造,科技的变革创新,社会的进步发展,都离不开人欲望的推动。没有对光明的渴望,爱迪生不会忍受一千五百多次实验的失败去改进灯泡;没有天空翱翔的欲望,莱特兄弟不会一边开着一家自行车商店干活挣钱,一边研究制作飞机;没有对财富的追求,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方面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没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也不会认真读书,努力工作。

麻木的状态往往来源于无欲无求。人若真的变成无欲无求,只能是空空一个驱壳的行尸走肉。没有欲望、没有追求,最终结果只能是让你一点一点地松散下来,一点一点地丧失斗志,一点一点地安于现状,一点一点地甘于平庸,一点一点地忘记自己的梦想。当你强烈地产生某种欲望,对你而言,那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动力,只不过,你需要的是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方向,促使你满足欲望的过程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欲望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同一匹马,奔向何方,全看主人如何驾驭。懦夫会千方百计把压制欲望当做一种美德,英雄则会让欲望变成强大的动力。

人有欲望不可避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节制欲望。口腹之欲、耳目之欲、权力之欲、金玉之欲,无论哪种欲望,一旦放纵必是欲火焚身、身败名裂。但凡欲望,首先要见得阳光,尤其自己能坦然面对。拿到太阳底下晒一晒,哪个合乎天理、哪个顺乎自心,然后凭此加以取舍。

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曾国藩:一念圣贤一念禽兽》提到“不让私欲扰乱内心”。做任何事情,如果夹杂了许多私念,就会扰乱正确的判断,言行必有所偏颇。古往今来有许多案例都说明“腐败源于私欲,廉洁出自警惕”,不少人的功名事业被私念、私欲毁掉,也有不少人因为贪念与私欲身败名裂。

人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每日每事反观内心,对非分的欲望要及时加以克制,对不良情绪要及时看破源头。如何做?书中提出,要“用专注与沉静滋养心灵”,要“做事要紧,用心要松”,要“日日静心,日日警醒”,要“以勤治事,以静养心”,要“常存愧心以自警”,要“常怀诚敬”,坚持关注内心的学习和锻炼,时时克服慵懒的意念,时时抵制不良欲望的鼓动。

看完《曾国藩:一念圣贤一念禽兽》“养心”篇,留下以上感触。

石、�Rz�Lp�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