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好的孩子,却成了父母“焦虑型人格”的牺牲品

2020-09-18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德刚_a11e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于一位优质心理领域的创作者,她叫“有梦想的唐糖”,让我们一起听听她对焦虑的独特见解,请听《那么好的孩子,却成了父母“焦虑型人格”的牺牲品》。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家长:“我的孩子不好好学习?怎么办?”、“我的孩子沉溺于手机游戏,怎么办?”,“我的孩子特别内向,见到人也不爱说话,怎么办?”或者在文章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留言:“写了一堆大道理,你倒是说说到底怎么办啊?”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当家长到处“寻医问药”,迫切的希望解决孩子的问题的时候,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解药。

今天这篇文章,我会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焦虑型的父母。

01.“焦虑型父母”关键词:自恋

焦虑型的父母会很容易不耐烦,表现出一种焦躁的状态。

比如:看一篇文章,便急迫的想要得到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两次没有明显变化,就开始焦虑钱是不是打了水漂;上了一堂课,知道了对孩子耐心的重要性,坚持了两天孩子没改变就开始质疑这样做的效果等等。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希望有个人,用几句话就能帮他们解决掉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源于他们内心中的深层自恋。

这里的“自恋”和我们平时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它是一种心理特征,自恋型的人,一般都有严重的自我中心。他们潜意识里希望一切事物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一旦当事物没有按照他们的希望发展时,他们就会很容易产生焦躁、恼怒的情绪。

因为自恋,所以这类家长的潜意识里,会有很多“应该”性的思维。比如,孩子“应该”学习成绩良好,孩子“应该”不沉溺于游戏,当我看一篇文章的时候,它就“应该”告诉我问题的答案,当我找心理医生的时候,就“应该”立刻解决我的问题....等等。所谓“应该”,本质上就是“一切按照我的轨道行进”。这是自恋型人格的典型特质。

可以想象,当一个家长总处于这种自恋的心理状态的时候,会给和ta相处的孩子多少伤害性的体验?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看到孩子“笨的要死”,那么简单的题一错再错,很快他们的耐心就会遗失殆尽,进而表现出不耐烦,厌恶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又反过来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会有委屈、恐惧、羞愧等一系列心理反应——当孩子把注意力用于应付这些负面情绪时,怎么还可能有更多的注意力用于功课本身?自然,ta就会错的更多,然后家长更暴怒......进入恶性循环。

“孩子不是小号的成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却总是将孩子视为“小号的成人”,然后不尊重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只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衡量孩子。所以,必然对孩子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必要的同理心。

一个孩子,如果从家庭中汲取的心理营养很匮乏,ta就很难健康的成长,进而出现各种问题。所以,焦虑型的家长需要认真的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期待,什么是孩子的成长,才有可能耐下心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

02.“焦虑型父母”关键词:完美

就像焦虑和控制不分家一样,焦虑和追求完美也常常紧密相连。焦虑型的父母,很多是来自于对完美的追求,但是这里面所说的“完美”,其实是一种人格,它的主要内涵是“不接受现实(真实)”。

白岩松在高校巡回演讲里曾经谈到,他人生的重要成长来自于接纳了不完美,当从内而外的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时,他感觉人生幸福多了。

这个不完美,既包括外界环境的,也包括自己的。

“接纳不完美”这句话说出来非常简单,道理也很容易理解,但是真正做到,很难。可以说,任何心理层面的问题,几乎都与无法彻底的接纳真实世界密切相关。

其实这句话可以反过来倒推,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缺点那么焦虑,特别想“改变”孩子的各种“坏”习惯,这恰恰是因为这些“坏”习惯是他们不能接纳的。

当把所有的事情都用简单的“好坏”评价和定义时,就意味着,远离了真实。因为任何阴影的背后都必然有光,所以,任何所谓的“缺点”,“不足”背后也必然有焦虑型父母看不到的“光”。

比如沉溺手机游戏,很多家长谈手机色变。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只想要明令禁止,但事实上,孩子之所以沉溺手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逃避现实的痛苦,再说的直白一点: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如果再不用手机来逃避现实,就只能进精神病院了。所以,心理学家曾奇峰才曾经说过“某种程度上说,手机是孩子逃避痛苦的最后防线”。

但是,焦虑的家长只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怎么不让孩子玩手机”上,将力气用在“对抗”手机上,而不会看到手机成瘾背后的心理需要,从根源上解决孩子沉溺手机的问题。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坏”越不能接纳,自身的焦虑程度就会越高,离真实世界越远。什么时候父母能够真心实意、从内而外的接纳孩子的全部,孩子的“问题”也就不药自医了。

03.改变“焦虑型父母”:深度觉察

觉察即疗愈。当一个人有了觉知的时候,就意味着ta开悟了。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每个人都被时代裹挟,但正因为此,才更需要父母做好帮孩子抵御外界压力的一堵墙。父母的责任,除了照顾孩子的生活基本需要,更主要的是给到孩子心理上的滋养和支撑。在中国现代教育的高压之下,如果父母再持续的施加高压,孩子怎么会不出问题呢?

但是,父母该怎么样减少自己的焦虑,减少自己的焦虑带给孩子的压力和控制呢?想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要务就是需要父母有深刻的自我觉察能力。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就说过,很多人知道自己焦虑,但是就是无法改变。所以他们特别希望自己通过一篇文章寻找到一个方法照搬,就能改变自己的状态。可是,这么想本身就是一种妄念。

理论是粗的,但应用却是细的,自身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用时的具体操作。在生活中怎么祛除自己的焦虑,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如果非说有答案,那么它首先来源于觉察和思考。

觉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觉知,觉知到自己的问题,觉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有什么表现形式,明白它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第二层意思是察,主要是观察,观察自己,观察对方(孩子)。所以,所谓的深度觉察,就是带着觉知来观察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做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以及思考怎样改变。

所以,觉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同时,觉察还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人的习惯,认知,人格更不是一天形成的,从初级的觉察,到深刻的改变,中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所以,仍然回到“接纳真实”这个话题,只有承认这个现实,从心理真正承认改变不是一天完成的,才能放下自己的焦躁,改变之路也才能真正开启。

以上内容就是“有梦想的唐糖”这位作者分享给我们的内容。

其实,正如作者所言,焦虑是家长的一个普遍问题,危害深远,当家长焦虑于孩子的坏习惯,坏成绩的时候,其实这种焦虑本身就在加剧自己所焦虑的问题。所以,只有深度的觉察自己的焦虑,深度的理解自己的焦虑是怎么回事,才能有行为上深刻的改变。   

博瑞智的口号“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背后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正是董进宇博士讲道的教育者的天条——“你永远无法改变别人,你只能影响别人做事的动机”,它在生活中的呈现形式。

实际上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家长只有通过自己的改变才能影响孩子的改变。如果孩子是一粒种子,那么家长就是土壤,如果孩子是一朵鲜花,那么家长就是下面的根茎,所以归根到底,家长对孩子不需要太多的强迫和管制,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改变对孩子“施加影响”而已。

所以,与其把力气用在如何“改造”孩子身上,不如把力气用在如何“觉察”自己上面。

博瑞智家长微课堂VIP,900多节精品教子课,50多套家庭教育专栏课,全方位提升你的家庭教育知识背景,让你深刻觉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走入的误区,以及自身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改变,欢迎大家点击下图开通会员,进阶学习,成为更智慧的父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