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呼吸化为空气》

2021-06-27  本文已影响0人  江苏刘志祥

这两天读了保罗·卡拉尼什(美)的《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是个神经外科医生,这本书是在他得了肺癌后开始再次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后写的书。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因为的病情的不断变化,手稿其实没最终完成。

这本书在我读来,主要是两条线索:一是生命的意义,二是爱。

保罗喜欢看书是受了母亲的影响。为了降低生计费用,父母带着他们弟兄三(保罗是老二)到城郊乡村生活;母亲为了不让落后的教育条件影响孩子,找来了一份“大学学前书单”,按书单买书给孩子们看。而这些书基本都是世界名著。

保罗读书后,潜意识中就一直在探寻生命的意义,并与他的职业、爱好对接起来。他的职业、爱好与家庭相关。父亲与哥哥都是医生。上斯坦福大学前,他读到一本小说《撒旦:不幸的卡斯勒医生的心理疗法与治愈》,他被书中的一句话所震撼:“思想不过是大脑运转的产物”。了解大脑的秘密,大概也就知道生命的意义了,因为想法是从大脑来的。所以他后来就报了神经外科专业。保罗始终认为: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经系统科学则是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规律。

因为脑部控制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经历,任何神经上的问题都迫使病人和家属去思考(理想的状况是,有医生指导他们):到底是什么,才赋予生命以意义,从而值得一活?

脑科手术,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生存还是死亡,还有到底怎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活。你愿意用失去说话的能力,来交换多几个月的生命,默默无声地度过余生吗?

保罗的潜意识中充满了人生规划与安排:脑神经住院医生→脑神经科学家→写作。保罗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他对生命的意义理解是这样的:

“你永远无法达到完美境地,但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关于“爱”的解读,在妻子的“后记”中说得较为明显:

一是对自己生命的爱:

就算身患绝症,保罗也活得非常充实。就算身体已然垮掉,他还是精力充沛,开朗大方,充满希望,当然不是奢望能病愈,而是希望充实地度过目标明确、意义深远的每一天。

二是与家人的理解与互爱:

我们各自都对很亲密的朋友开过同样的玩笑,说挽救婚姻关系的秘诀,就是其中一人患上绝症。相反地,我们其实是明白了,直面绝症的方法之一,就是深爱——袒露自己的脆弱,满怀善良、慷慨与感恩。

原来还准备离婚,但因为生病,两人的心反而靠紧了。而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保罗一方面想为妻子以后创造更好的生活,也希望妻子再嫁;另一方面,他们共同决定要了一个孩子。保罗想的是陪伴妻子,妻子想的是丈夫生命的延续。

得知儿子罹患绝症,保罗的父母当然震惊而痛苦,但仍然给予了我们坚定的抚慰和安全感。他们在我们家附近租了间公寓,经常来探望。保罗的爸爸帮他揉脚,妈妈常常做美味的印度薄饼,蘸酸辣椰酱吃。

一大家人因为保罗的病亲情更浓。

三保罗的妻子因为最后的陪伴,加深了对爱的理解。

说心里话,我最想念的那个保罗,竟然不是与我初坠爱河、风度翩翩、身强体健的保罗,而是生命最后一年那个全神贯注、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男人,是那个写下这本书的保罗——身体病弱,但精神不倒。

我抚养我们的女儿,与家人培养感情,出版这本书,追求有意义的工作。去保罗墓前看他,为他悲痛,也为他骄傲,坚强地活下去……我对他的爱没有停歇,仍然鲜活,这是我万万没有料到的。

有时会想短暂生命的组成,大概就是:“生命的意义+爱”吧。这也或是万物进化的根源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