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复习课“知识周转”起来
2017-03-30 本文已影响116人
赶潮儿
如何让复习课“知识周转”起来
初四复习课教学总结会议发言材料
程挺模
如何让复习课“知识周转”起来
“春风吹绿千枝柳,时雨催红万树花”。转眼间,开学第六个周了。随着阳春的回归,我们组织了“百日冲刺誓师大会”、一轮复习观摩课、一轮月考等三项大的活动。但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被誓师大会激发的热情、教师被复习观摩课烘托的激情,几乎被月考的残酷现实打回了原形,有些学科、有些学生甚至只剩下了遮羞布。本是“草长莺飞、万紫千红、春发之梦”的美好打算,师生双方都在慢慢地褪去妆扮,知识难度和接受能力越来越不对接,“潘多拉的盒子”还能盖住吗?鉴于当前存在这样的一种不易觉察的隐隐滋长的不良情绪,我们才召开了这次会议。
刚才几位组长多是从学科教学的如何掌握知识角度去分析的,班主任也多是从加强班级管理的稳定三类学生人数的角度去分析的,方法措施都是到位的,但是否有效?关键还要看落实到人的问题。这里的“人”有两个意思,一是教研组团队的教师应该如何做,这个我不大担心,级部规划好、组长引领好、团队跟得上,教学方向不会有大的问题;二是班级中承受知识的三类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去调动学习情绪,特别是三类学生当中的三类边缘生,如何通过调动情感、教导方法的措施,去让他们的“知识周转”起来,进入螺旋式上升的稳定(良性)的循环?光关注知识的灌输,不关注学生这个“人”,是我比较担心的问题。下面,我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顾前总结一下教师的“教”,一个瞻后分析一下学生的“学”,供大家参考。
如何让复习课“知识周转”起来
一、教师的观摩课——像春之圆舞曲
2017年3月17日,历时两个周的初四教师复习课观摩犹如“春之圆舞曲”圆满落下帷幕。关于这次课堂观摩的基本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这次观摩课活动首先体现的是指导意见的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单元分工课型:以单元知识为单位,分常规单元复习课、常用的试卷讲评课、归类的专题总结课、知识拓展的提高课等课型,目的是形成“单元复习系列(连续课)”资源包;二是学科组分工到人: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工课型,每人一节,节节递进,每人都有研究课题,每人都借鉴同事课堂,智慧众筹,共享复习课堂。
再是课堂技术形式比较活化:“思维导图+微课展示”成为课堂标准配置,让技术成为改变课堂的新生力量。
三是课堂即时消化巩固比较讲究:理科的小变式递进的典型习题,总结方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文科的抓主要矛盾、提纲挈领抓关键词,当堂检查即时消化;另外,综合性的方面:自主阅读、同位检查、小组点评、教师点拨、导学稿留白等教学技巧都有了整体性提高。
四是教学流程设计更加讲究思维含量:从导入创景、问题分析、小组研讨、问题展示、拓展提升、作业设计等环节,教师比较注意每个环节的思维联系和师生互动的实效性。
思维递进是暗线,互动引导和点评拓展是明线,二者结合总体较好。
如何让复习课“知识周转”起来
“玉不遮瑕”,当然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不足:
①课堂容量普遍很大,建议适当减缩一下内容;
②教师讲的多,学生互动参与少,中游学生可能跟不上;
③部分教师要提升课堂激情和煽情,让课堂要有感染力。
今后教学建议:
①教学知识几乎没有问题,但一轮复习要关注边缘生,要关注人,课堂要有特殊方法,多展示、多指导、多评价、多批改,多给学习纠正的机会。
②知识量适当减小,给学生留出课堂整理消化时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③这样的单元复习课系列资源包形式一定要坚持下去,而非听课而为之,“慎独”才是上课的良心活。
对于一轮复习观摩课,之所以叫做“春之圆舞曲”,说明老师们的课堂总体是过关的,分工课型,逐次递进,逐人展示,说明单元知识在教研组层面已经周转起来了,所以说结果是圆满的。莎士比亚说过,“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圆舞曲完美不完美,还要看教师们的可持续性坚持和创造性的工作了。
如何让复习课“知识周转”起来
二、学生的复习课——使生如夏花之绚烂
泰戈尔为什么说“生如夏花”呢?台湾作家罗兰曾在《夏天组曲》中写道:“夏天的花和春花不同,夏天的花有浓烈的生命之力。如果说,春花开放是因为风的温慰,那么夏天的花就是由于太阳的激发了。”在这里,我要说的“生如夏花”是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我们的誓师大会吹开了学生的迎春笑脸,我们的复习教学还要保持他们的精神状态,维护他们绚丽繁荣的生命,让他们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如奔驰、跳跃、飞翔着的生命的精灵,以此来诠释学习生命的辉煌灿烂。因为这样的原因,这就是今后复习我们既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人”的问题。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得知,苏霍多次强调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知识和能力不能衔接”“知识不能周转”,原因是教材上的一些知识的因果关系和意义联系没有掌握。知识是书本和我们“贩过来”的,能力是属于学生个人的,是需要教师培养的。这就要我们关注学生这类“人”,让我们所教的知识和学生的能力进行衔接,保证“知识周转”过程中的螺旋式上升。
那么,“关注学生”应该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