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 11月随笔
文 | 侠女一枝
01
上周,现实中的朋友问我,“你不做斜杠青年了吗?“
我惊讶道,”no no no ,要做的。在努力中啦!“
朋友无情地指出了事实:“10月和11月简书没见你写新的文章了,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不好,干脆好好工作,别折腾了”。
我竟无言以对。
回想这两个月,我确实进入了挣扎期,思考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听完了两门写作课,知道了很多套路后反而不太敢下笔,没法解释的犹豫,想要一鸣惊人却常常被思维绊住手脚。方法论和实践的融合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知道“慢慢来比较快”,可就是心焦手短。
我不写长文,但看文很积极,怕错过首页的精彩文章,别人给我的评论点赞会很开心。
但是也遇到难以言说的事情,这也是一个懈怠的借口。
上个月的某天吧,看到简书黑林徽因女士的文章,诸如此类:《梁上是君子,林下未必美人》,《林徽因,一半情欲一半理智》......站在男性视角主观揣测渲染全文,就差亲身去泼脏水了,实在是气不过,评论里列了几条历史依据,加感叹号加问号反驳了回去。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我的评论被良心群众点赞居高榜首。
然后,每天我的简书消息都很热闹,不是点赞就是读者二次评论我的留言。
有的人赞同原文作者主观臆测,但是觉得标题取得好,改编自金岳霖的“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所以我的反驳有问题。其实争论的主要矛盾和标题没一点关系,正话反说,反说==正确?true和false 是天敌哎。然后就有人接着上一个人认为我没看全文评论标题了。
所以,罗振宇说,知识付费时代有人会被收智商税,没毛病应该的。
我强忍住了体内的洪荒之力,没有再回复那些事后的吃瓜群众。不断告诫自己——“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让他们继续吧!
经此一役,感觉我自己的有爱社群——“猫群”小伙伴的评论是多么的暖心暖语,外边的世界酸甜苦辣,要有一颗坚强的心脏。
02
很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要写这种文章?直到我看了一本书的简介,豁然开朗。
营销的本质是解决消费者需求,需求从冲突中来!
三流营销发现冲突、
二流营销解决冲突、
一流营销制造冲突!
— —《冲突》叶茂中
那么原因就很明白了,借名人效应制造冲突->增加点击量->获得点赞->涨粉。
自古套路得人心,不服也得服。
………
此处省略三百字分析套路的文,不想去揣测,心累。
今天又去重温了简书@剽悍一只猫的成名之路,简书上没有一篇似是而非的爆文,一篇都没有。
猫爷的文,有的只是正能量,有人说他靠打鸡血一年涨粉58万,干货磕牙配鸡汤正好呀!
好的文章不止调动(煽动?)读者情绪,给出了世界观,更讲出了方法论,是非黑白留给读者去实践验证,从不试图去绑架读者的三观。
个人认为品文讲究舒心,暖心,安心,抛出问题、论证问题,也留下思维空间去给读者延伸。
满口玻璃碴子的文读起来怪膈应人的。
03
昨天读书的时候,看到一句话:“讨论自己的观点,但不透露自己的好恶”,我离这样的境界还很远,但努力。文人相轻,捂好自己的小心脏,且行且珍惜。
11月,全网的大V小V都在上演江哥事件,我也愤慨,支援谴责,这是一场拷问良心的责难。同时,抛开这件事看互联网,我也感叹网络言论光速传播的威力之大,无法预测。其实网络黑子从来不少,围观群众口气重点踩一脚,说不定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网络是把双刃剑。
大学的时候很喜欢听文学院的一位老师胡侃,那个老头公开宣称自己无党派,那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我还记得 —— “讲真话是知识分子最后的社会良心”。
作为90后,从二次元的社交里长大,接触的知识面看似扩大了,但往深处追究,看多了快餐软文,却抛弃了原著文献。 于是历史就成了某些文人笔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官方的辟谣还会被称为狡辩,进行二次解读。
世界变了吗?没变,人心的复杂从未改变。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网络的另一头是人是鬼也未可知。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尔等但求无愧于心。
一直很喜欢季羡林老先生的话,分享以共勉:“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主观臆测、断章取义、颠倒黑白的话不能说,同时,成熟的人,把握说实话的分寸,看得穿不说破,顾全了别人的面子,也成全了自己的智慧,所以我绝不会在评论里和人二次撕逼,有些话摆事实说一次就够了。
人情世故要看透,赤子之心永保留。文品即人品,你所写的文字承载着你的灵魂,读者的心里如明镜,日久见人心,来日方长。
------------------------------
12月初 写于家中深夜,仅以此文作为11月的总结,12月重新出发。
谢谢肯花5分钟阅读本文的你,点个赞❤️再走呗~(。ì _ í。)
往期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