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善读「论语」中国传统文化

善读「论语」4.13:崇德重法天下定,推贤尚善民心平

2018-06-17  本文已影响11人  善氏

「里仁篇第四」13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

孔子说:“若能以道德和法律规范以及选贤任能的方式治国,治国又有何难?若不能以这种方式治国,有道德和法律规范又能怎样?”

【注释】

“礼”是一切行为规范的统称,包含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让”有多重含义,在此处应解作“推贤”。《国语·晋语》中有“让,推贤也”一句;《尚书·尧典》中有“允恭克让”一句,郑注云:“推贤尚善曰让。”

“为”,治也。“为国”即“治国”。

“何有”,以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什么困难,相当于“何难之有”。

“如……何”,是古汉语一种常用句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翻译时要视具体语境而定。“如礼何”在这里可译作“有礼又能怎样”

【评析】

本章的重点,在于“礼”、“让”二字。对于此二字的理解,通常是有很大局限的。这使得我们对“礼让为国”也很容易产生误解。

1、关于“礼”:

普通人对于“礼”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礼仪”,也就是礼节和仪式的层面。而事实上,这只是“礼”的末节。《礼记·乐记》云:“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周礼义疏》的作者、唐朝著名儒家学者贾公彦说:“礼,所以统叙万事”。也就是说,“礼”实际上是一切道德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统称。因此,礼治=德治+法治。

现代西方民主社会就是典型的法治社会。但是由于其只强调“法治”而忽视了“德治”,因而导致西方民主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发展后,在当前出现了很多难以治愈的政治弊端。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其《衰败的美利坚——政治制度失灵的根源》一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剖析。笔者在《善读「论语」前言2:美国的政治弊端》一文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摆脱西方现代民主困境的根本办法,就是由“法治社会”向“礼治社会”升级。在《善读「论语」-前言4:西方民主困境的对策》中对此已有相关论述,此处也不再赘述。

2、关于“让”:

人们通常是将“让”作“谦”、“退”等解,基本上是用其“不争”之意。当然,在处理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事物时,“让”绝对是一种美德。

我们在“八佾篇”7中讲“君子无所争”时曾引用过的“一尺巷”的故事,就堪称“让”的典范。清朝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产生宅基地纠纷,希望张英能用权力帮助解决问题。但张英却给家人回信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但在涉及公众利益时,“让”的“谦”、“退”等“不争”之意,显然就不能成为处事的第一准则了。

我们都知道舜帝大贤,而舜之父瞽叟与舜之弟象皆大不贤。瞽叟和象为谋取舜的财物屡次加害于舜,舜皆退而让之。可是如果瞽叟与象要舜帝以天下相让,舜帝却是绝不会答应的。事实上,舜最后也是将帝位禅让给了禹。因为,当事关公众利益时,“让”的“推贤尚善”之意就成为处事的第一准则,而“谦”、“退”等“不争”之意,也就自然退居其后了。

1000多年前的北宋名臣张齐贤有一次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张齐贤看见了却并未过问。张齐贤出任宰相后,他的仆人很多都得到了升迁,只有那位贼仆没有得到任何官职。后来,这个贼仆忍不住向张齐贤哭求官职。张齐贤对他说:“我本来是不想说的,你反倒来怨我。你还记得以前偷银器的事吗?这件事藏在我心中近三十年了,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连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有权任免官员,理当激励贤良、斥退贪官污吏,怎能推荐一个小偷为官呢?念你侍候了我很久,现在给你三百贯钱,你自己另择他处安家吧。想必你现在也没脸再呆下去了。”贼仆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贯”是宋朝的叫法。汉朝叫一“缗”,清朝叫“一吊”。“一贯”就是铜钱1000枚,相当于一两银子——笔者按)

张齐贤看见贼仆偷窃自家银器却并未过问,此是君子“谦退不争之让”;隐忍三十年不发,也是君子“谦退不争之让”;发露其恶后与其重金择地安家,仍是君子“谦退不争之让”。这些事情,都属于张齐贤与贼仆之间的私人事务,只涉及个人利益,因此张齐贤可以一味地“谦退不争”,一让再让。

但是在贼仆请求官职时,张齐贤却以“备位宰相,进退百官,志在激浊扬清,敢以盗贼荐耶”为由,予以严词拒绝。为什么此时的张齐贤不再行君子“谦退不争之让”了呢?因为“进退百官”事涉公众利益,必须要以“推贤尚善”为原则。

因此,“君子之让”在不同的场景是有不同的涵义的。事涉个人利益时,“君子之让”是“君子谦退不争之让”;而当事涉公众利益时,“君子之让”就是“君子推贤尚善之让”了。舜可让个人财物与瞽叟和象,而不以天下相让;张齐贤可让个人财物与贼仆,而不以官禄相让,皆是为此。

“推贤尚善之让”实际上就是《礼记·大同篇》中的“选贤与能”。它与西方的民主选举在形式上虽有不同,但其宗旨却是完全一样的,都是要选出贤能的为政者以及实现权力的和平交接。

3、能以礼让为国,何有?

综上可见,礼让为国=德治+法治+选贤与能,而民主政治=法治+选举。可见,孔子所倡导的“礼让为国”与西方现代民主政治实际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就是近代儒家学者在见识了西方民主政治后大为兴奋的原因所在。因为只需在西方现有的民主政治架构上作适当调整,再引入儒家的德治理念,就能最终实现孔子“礼让为国”的政治理想。

西方现代民主制度与“礼让为国”相比虽不完善,但其国家治理效果已然有目共睹。若“礼让为国”当真能够实现,那国家治理岂非“何难之有”?

4、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如果不能以礼让为国,礼应当怎么办?孔子的这个问题,真的是问到了点子上。自大禹的儿子夏启靠武力夺权建立夏朝之后,中国就由实行禅让制的公天下,变成了实行世袭制的家天下。古圣先贤们“礼让为国”的理想也就由此破灭了。

当不以礼让为国时,要想获取权力,就只能用丛林法则,以武力夺取政权。这样的话,“礼”自然也就无法发挥作用了。

令孔子无可奈何的这一难题,曾困扰人类2000多年。今天,这一难题终于有了较为妥善的解决办法,那就是“民主”。

既然有人不肯“礼让为国”,那就要将“礼让为国”制度化,同时赋予民众充分的监督和罢免权力,并用国家机器对“礼让为国”制度和民众行使权力给予充分的保护。这就要求军警等暴力机器必须要实现国家化,绝不能使其成为任何个人和组织的私器。这也是识别真假民主的标志之一。

本章内容与“八佾篇”第3章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有相似之处,可参见《善读「论语」3.3:人不仁如礼乐何,政以德制度变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