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古诗词中国当代诗人中国经典古诗词

孔子对阳虎忌恨难舍的纠缠一生。——闲读《随园诗话》(68)

2020-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卷八·六四】

罗两峰诵人《孔庙》诗云,“阳虎可能同面目,祖龙空自倒衣裳。”顾立方《法藏寺》云:“拂衣人柳碧,覆瓦佛桑青。”以“龙”对“虎”,以“人”对“佛”,皆工对也。孔庙着笔尤难。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布衣,好游历。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善画《鬼趣图》,画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世。亦善刻印。金农死后,他搜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后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清史稿》称罗聘“画无不工”。著有《香叶草堂集》。

阳虎,(生卒年不详),姬姓,阳氏,名虎。春秋后期鲁国人。原为鲁国季孙氏(季平子、季桓子)家臣,通过控制季孙氏把持了鲁国的朝政。后在和鲁国三桓的斗争中失败,逃往齐国后又遭到迫害,辗转逃到晋国,受到了赵鞅的重用。阳虎倾心辅佐赵鞅,几乎使其成为春秋时的霸主。

祖龙,特指秦始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译文是,裴骃在集解中引用苏林的话说,祖是开始的意思,龙是皇帝的样子,叫做始皇。

顾敏恒,(约1746年—约1790年),字立方,号笠舫。清江苏无锡人。乾隆五十二年进士。自知无吏才,请就教职,官苏州府教授,不满三年即去世。任上问字者屦满户外。天才俊拔,善读书,好吟咏,词笔婉丽,骈体文尤古艳。少游贵池,代人撰《昭明太子庙碑》,袁枚叹为六朝高手。著有《笠舫诗稿》及《古文辨体》等集,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人柳,树名。即柽柳。出自《三辅旧事》:“汉武帝苑中有柳状如人,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清·钱谦益《呈云间诸好》诗:“仙桃方照灼,人柳正蹁跹。” 柽柳,别名垂丝柳,西河柳,西湖柳、红柳、阴柳。柽柳的嫩枝叶是中药材。枝条细柔,姿态婆娑,开花如红蓼,颇为美观。常被栽种为庭园观赏植栽。

佛桑,释义:1、即扶桑。植物名。指佛桑树或它的花。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上》:“闽中多佛桑树。树枝叶如桑,唯条上勾。花房如桐,花含长一寸馀,似重台状。花亦有浅红者。”宋·范成大《荔枝赋》:“斥蜂蜜之黄腻,谢佛桑之红乾。”2、即扶桑。旧时指日本。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问‘此何地?’曰:‘佛桑。’”

【闲言碎语】

袁枚的这条诗话,讲了两联诗的对仗问题,称“虎”对“龙”、“人”对“佛”都极工整,赞叹不已。

先说罗聘,就是念对联给袁枚听的罗两峰。此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工诗,画无所不工。以《鬼趣图》名震京城。所谓《鬼趣图》,就是八幅以鬼的生活场景为内容的画。为啥罗聘对鬼生活如此熟悉呢?传说,罗聘天生异禀,双睛碧色,白天也能清晰地看见鬼与他们的活动。所以能够用自己的画笔,将之呈现出来。罗聘的《鬼趣图》奇幻但不失温馨,深得大众喜爱,竟有一人由此觉得现世无趣,不如早早去鬼世界生活。于是,坐化而去。未料,过了一段时间,他托梦给罗聘,说你看到并描绘的场景,并非温馨一刻。比如,在迷雾中飘荡的鬼,不是在自由翱翔,而是迷了路。再比如一个衣着雍容的男鬼,手拿兰花与一个女鬼私语,不是自由恋爱,而是阔鬼在威胁逼迫女鬼。这个曾经对鬼世界满怀憧憬的新鬼,满腹怨气,对罗聘抱怨说,鬼世界与人世一样毫无生趣。罗聘觉得挺歉疚,说:“你要么再设法回来。”鬼说:“回人间干什么?那儿更早看破了。现在,我只想真正地死去,什么都看不见。”罗聘突然一激灵:“那你干脆设法再死一次,到更深一层的鬼界看一看,或许会有所不同。”于是,这个怨鬼,便又设法死了一回,去了一个更深的鬼世界。那个世界,罗聘的碧色双睛看不到了,而那个怨鬼也一直没有托梦来。所以,那个更深的鬼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其实不用说我们也应该知道,更深的鬼世界,一样有丑恶,一样有欺凌压迫。如果某个世界真的做到了“人人平等、个个开心”,那不是说鬼话,就是遇到鬼了!

回到罗聘转述他人《孔庙》句“阳虎可能同面目,祖龙空自倒衣裳。”

阳虎之名见于《左传》,《论语·阳货》作阳货,《孟子》则阳虎、阳货并见,至于诸子所述,《左传》,《史记》,《汉书》所录,皆作阳虎,与《论语》、《孟子》相异。据考证,货,虎古音相近,盖古人以音定字,往往二字通用,故古籍时而阳货,时而阳虎,今考证,阳虎阳货本一人。

阳虎与孔子同是鲁国人,而且相互认识。要说孔子一生最忌恨又最难舍的人,恐怕非阳虎莫属了。为啥?我们后面说。

“阳虎可能同面目”的字面意思,是说孔子与阳虎的容貌很相像。“祖龙空自倒衣裳”则是东汉王充《论衡》中引用的“谶(chèn)语”。谶语,即指事后应验的话。《论衡·实知篇》:“孔子将死,遗谶书,曰:‘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其後,秦王兼吞天下,号始皇,巡狩至鲁,观孔子宅,乃至沙丘,道病而崩。”这一联的整个意思是,阳虎只是容貌与孔子相像,但不是一类人;而秦始皇颠倒孔子的衣裳(代指焚书坑儒)则是白忙乎了。

孔子为啥恨阳虎,因为他俩身份相近,是一生的政治对手。阳虎在生前基本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意图,是华夏历史上以家臣身份执掌国事的唯一一人,活得风生水起。孔子则一辈子四处兜售其政治主张而无一国采纳,最后只得教书育人,活得不咸不淡,在去世三百多年后才成为专制帝王的“仁政”旗帜。

孔子与阳虎都是没落贵族的后代。他俩第一次相遇,孔子就被阳虎呵斥而埋下矛盾。当时孔子的母亲刚去世,孔子继承了他父亲的贵族身份。初入上流社会的孔子涉世未深,兴高采烈地去参加鲁国权贵季氏的宴席,刚走到门口,就被人呵斥住:“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这句话是说,季孙氏摆宴席招待的是士人,你孔子算哪门子士人?此人就是季氏家臣阳虎。虽然拦阻孔子穿丧服参加宴会不是没有道理,但当众呵斥显然伤害了孔子的自尊心,之后便对阳虎耿耿于怀。

阳虎是个很有军事才能与政治权谋的人。在鲁昭公与季氏贵族对决中,阳虎立下了汗马功劳,季氏贵族掌握了政权,阳虎在鲁国政权中开始有重大影响。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孔子选择了支持鲁昭公,最后跟着昭公流亡到齐国。在齐国的孔子虽受到礼遇却不受重用,最终只得返回鲁国。

过了几年,随着季氏贵族中实力人物的逐渐去世,阳虎基本上控制了鲁国国政。阳虎知道自己仅是个家臣,必须拉拢孔子那样的底层贵族与自己结成联盟。于是,他想与孔子见面。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虎不在家时,往阳虎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虎问孔子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虎又问:“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不可以。”阳虎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阳虎请孔子去当官。孔子毕竟与阳虎有些矛盾,正在犹豫之际时,阳虎发动了推翻季氏贵族的政变。失败后逃离鲁国。而鲁定公听说阳虎曾经请孔子当官,觉得孔子一定有些才能,便授予了孔子一个小官职,后升迁为小司空。没过多久,齐鲁两国国君会盟。鲁定公需要有一个精通周礼和外交的人陪同。于是,鲁定公选中了精通周礼的孔子。作为国君第一陪同人员,级别必须很高,于是孔子被任命为鲁国大司寇,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这是孔子从政的最高职务,而这个职务却是因为阳虎与其见面并聘其当官启动得来的。孔子的外交使命完成不错,但他回国后,竟然想削弱季氏贵族的权力,还政于鲁定公,触怒了季氏,不得不带着学生出国游学了。

阳虎政变失败后,几经波折,最后逃到晋国,成为晋国大夫赵鞅的家臣,帮助赵鞅打胜了生死存亡的“铁之战”(战役在铁地展开,今河南濮阳市西北),赵鞅随后登上晋国执政宝座,阳虎权位自然随之高升。而此时的孔子,从手握大权,到惶惶忽如丧家之犬。在卫国,甚至因为长得像阳虎而被围攻。他听到阳虎的消息,百感交集。来到阳虎刚刚打了胜仗的黄河边,极目远眺河对岸的晋国和自己一生的敌人,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也许,是孔子在经历了许多之后,才与对岸的阳虎最终心意相通。在看到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后,又想到了阳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的忠告。孔子最终明白,自己与阳虎都是想改变现实世界的改革者,虽然理想目标有所不同,阳虎想革新,孔子欲复古,但最后的结局都是失败者。“阳虎可能同面目”,难道真的就仅仅容貌相像吗?二人一生的政治努力与结局不一样吗?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诗,是不是意味更加深远?我觉得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