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读书:童年和成年之间存在“量子纠缠”吗?
Hi,我是安迪。这是我的简书百日不间断日更挑战第012篇。静时读书,动时跑步;专业陪娃,副业写书。每日更文,不断精进;终身学习,永不止步!
0-3岁,孩子学习的总量超过今后所有的学习量。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甚至你可能会认为这纯属扯淡,怎么可能呢?
这就要看我们怎么理解“学习”这个词了。
如果你认为“学习”就是“知识的累积”,那么,文章开头的说法的确显得很扯。
但如果你把“学习”看成“技能的突破”和“心智的发展”,那么,你就能够很直观地理解那句话。
想想看,0-3岁孩子身上发生了多少重大的不可思议的变化,那三年的变化相当于人类的整个进化史。
如果你陪伴孩子走过这个过程,你会忍不住感叹造物的神奇。
如果你压根不知道孩子怎么就长大了,那我替你感到惋惜。因为你可能错过了你人生中或许是仅有一次可以亲身参与并见证的真正的奇迹。
三岁的孩子,大脑重量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了。所以,单从大脑发育这块来讲,文章开头的话也没错。
如果你读过《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你就能明白孩子之间的差距,真的在开头那几年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没看过就听一听吧! 安迪|读书:童年和成年之间存在“量子纠缠”吗?在大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很多国人对儿童和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100年前——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行为都在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但今天还在延续。
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不得不说是让人很痛心的一件事。当然,这种状况在改变,因为我们都是爱学习的父母。
阻碍孩子正常发展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阻止孩子吸吮手指。
我在早教中心工作的时候真见过那种书里描述的把手指头啃烂的极端案例,那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根源就在于抚养人阻止孩子吮吸手指,而且是很过份的阻止。但抚养人却觉得这都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这种无知无觉真叫人无语。
这种伤害不仅只是咬烂一个手指头那么简单,那些看不见的心理伤害才真是要命。这种正常发展受阻带来的伤害可能会成为一个人成年时的“隐疾”——体伤易疗,心病难医。
还有前几年在朋友圈(最早是在博客)传播非常广泛的所谓“婴儿哭声免疫训练法”,被很多中国家长奉为圭臬,但其实那是美国上世纪早已经淘汰的东西。
当然,这套害人的“训练法”在当时的美国也曾风靡一时。始作俑者是一个叫“华生”的美国医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搜搜看。这个案例在《未来简史》这本书里也提到过。
成年人的很多心理问题,根都在童年。这是现在心理分析方面被普遍认同的观点。
如此看来,童年和成年之间真的可以说存在“量子纠缠”现象。——我并不真懂“量子纠缠”理论哈,只是借用这个物理学词汇来形容和描述童年和成年之间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的关连。
我相信,这两个例子在今天的中国肯定还没被消灭,说不定还在局部地区广泛存在。
不过还好,听说我们8090这几届父母的学习能力都是超强的。为自己点个赞吧,尽管我们曾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
我们无法参与父母的童年,也不够了解自己的童年,但我们正在经历孩子的童年。我们可以借由与孩子的关系来洞悉自己的过去。保持这种觉察力,我们就能让自己的内在孩童再次成长。
多了解一些关于孩子和童年的秘密,在育儿路上我们就能少走很多弯路,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成长。
今天推荐上面那本《父母的语言》和下面这本《童年的秘密》。
爱孩子得先懂孩子,懂孩子得先爱学习。
安迪|读书:童年和成年之间存在“量子纠缠”吗?感谢蒙台梭利在这本书中给我们揭示了“精神胚胎”和“敏感期”这两个核心的童年秘密。
另外,蒙台梭利还有《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重要著作。我们经常听到的“吸收性心智”、“全感官学习”等等也是源于蒙台梭利。
如果你对原作没有研究的兴趣,推荐阅读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两本书。孙瑞雪对“蒙氏教育”理念的本土化实践和传播贡献巨大,这两本书也算得上是她的代表作。
童年的秘密其实已经公开一百多年了,就写在这本书里。(当然,这也许还不是秘密的终点,后人依然可以继续研究和挖掘。)
如果你不爱看书,那至少要听一听。要不,秘密就还是秘密。
堪称伟大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