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类理财要凉了?
活期理财方面,余额宝类理财方式显得越来越鸡肋了。
今年年初,余额宝方面宣布,自2月1日自3月15日,每日根据市场动态调整可申购总量,若当天总量已满,则需在第二日九点后再尝试转入。对此,网投网注意到,每日从九点至九点半这一时间段内,余额宝申请转入基本可行,超过九点半之后,再尝试转入成功率就比较低,系统提示需第二日再操作。
规模不复往日辉煌
过去的一年之中,余额宝相关规则经历了几番大变动。其中,个人限额发生了三次调整,分别为2017年5月,余额宝个人账户持有限额从100万元降到25万元;2017年8月,余额宝个人账户持有限额从25万元调整到10万元;2017年12月,余额宝的单日申购额度调整为2万元,持有额度不变。
同时,余额宝最新万份收益维持在1.11元左右,七日年化收益也在4.14%附近徘徊不前,甚至颇有下跌趋势。
一方面,由于余额宝转入限额规则调整影响了大部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腾讯理财通、京东金融等同类货币基金竞争加剧,余额宝未再出现爆发式发展盛况。
根据天弘基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余额宝规模已经稳定在1.5万亿元左右,再未出现此前的井喷式增长。
货币基金收益近年来也呈现下滑态势。网投网根据中国基金网不完全统计数据整理发现,在3月2日,合计401只货币基金万分收益均在1.60以下,其中万份收益在1.50-1.60区间内的货币基金仅有2只。万份收益区间在1.30-1.40内的为13只,占比只有3%。万份收益区间在1.10-1.30内的有204只,占比为51%。明细如下表:
(数据来源:中国基金网,万份收益单位:元)
此外,最近市面上关于货币基金将面临调整的风头越来越盛。
据有关消息,监管层近期召集国内多家大型公募基金的多位高管召开闭门会议,共同商讨货币基金规模、模型与运营等问题。
日后,监管层对理财类基金规模的把控预计越发严格。“只减不增”或成未来局面。
“宝宝”类理财净值化?
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资管新规”出于严守防范系统风险的底线思维,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该原则下,对于现存短期理财方面也应回归金融本质,注重投资安全效益。
“资管新规”还明确,“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
据报道,在上述监管层闭门会议中,”推动产品向净值管理转型”这一议题也被提出讨论,短期理财基金将全部改为净值型产品。
现有余额宝类货币基金基本以七日年化收益、万份收益等标准展示货币基金收益情况。此种方式为“摊余成本法”,其原理为投资理财产品以买入成本示例,按照票面利率同时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或折价,在理财产品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现行的摊余成本法主要易于体现货币基金类理财产品的收入情况,投资者对于每日收于信息一目了然。对于销售此类基金产品的基金公司而言,宣传口径也十分简单明了,利于基金产品售卖。
余额宝类货币基金如果改成净值法管理,净值数据每天浮动,对于投资者而言,收益并不是那么直观可见;从销售端来说,销售情况必然受到影响,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并不利好。且看基金公司未来的销售策略如何转变。
曾经广受投资小白追捧、身为活期理财大热门的“宝宝”类理财产品随着监管层的严格规范,纳入严监管行列。零钱活期理财大军中货币基金似乎要渐渐式微,以后是否会有新的产品异军突起,成为下一个“余额宝”,受全民追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