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竟如此简单-----汉代易学卦气说第一人,孟喜
我们前文说到过汉代易学的起源,基本是从孔子哪里而来经过几代人的传播,才让汉代易学发挥到极致,西汉初年,经历了焚书坑儒的阶段以后,大家一般都是传言易学从此被后人改动的比较多,其实不能这么说,在秦王朝的统治下,我们可以知道,统一度量衡,统一金币的做法还是很先进的,你可以说是便于管理,但是在公元前几百年还是很有先进意识的,尤其是以商鞅变法,但是焚书坑儒这招,确实有损阴德,只怪百家争鸣太闹腾,为了统一文化,统一思想,制度就开始建立,所以国外那种宣传言论自由,你看看闹腾到什么地步就知道了,只怪中国经历的太多。
好了,坑完儒家的哪些人物,有一点就是,四书五经当时也属于禁书,已经也兽当其冲,不过好在有漏网之鱼,这里有两种猜测,不妨提供给大家猜想:第一种,书肯定禁不完,看看古代哪些历史,总有那么些硬骨头,会藏书于家中;第二种古代学习,头悬梁锥刺股的,每天之乎者也,那群儒生,只要你杀不完,等到后世,因为秦王朝就存活了几十年,所以汉朝建立以后,儒生们又开始闹腾,把记忆的东西开始写出来。我个人倾向是两种都有,毕竟背诵的东西,年纪大的人你们懂的,没有藏书也不行,至于只要藏书行不行,肯定不行,因为汉代皇帝是认死理的,花钱买书,先秦时期的古书:尚书,传说是孔子弄得,汉初时期,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坟书坑儒使得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看完这个就可以对我的分析做一个简单的判断,周易肯定是有人相传的,不管是人也好,还是书籍也罢,现代学者认为焚书坑儒,当时烧毁的周易是孔子的十翼,我们前文说到过十翼是以传解经的,而且当时古人也认可易经是卜筮之书,至于文化类的书籍也就是人道思想的易传被焚烧也是正常的,至于烧毁完了没有我猜测是没有的,而且必定有儒生保存下来。
好了,既然到了汉代初年,由于初年的文、景两个皇帝想建功立业,为后代打下基础,学习了黄老之书,也就是所谓的道家,休养生息,经济居然腾飞,和今日中国还算有点像,到了武帝时期,设立了博士,不是今天的博士,以前的博士就是给皇帝儿子讲课的老师,这类人一般都很牛逼,至于第一人,从施雠传里得知,他的老师田王孙哪里开始设置博士,田王孙又是从丁宽哪里学习的,丁宽这个人前面只简单的说了下,其实这个哥们以前是跟着一个叫姓服的兄弟做随从的,服生又学易不精,然后丁宽居然喜欢上了,而且很有成就,为啥,别人不辞上问,田何一大把年纪了,老人家也要休息休息,然后周王孙是他的得意弟子,但是这个人不在功成名就,导致他的名气不大,但是有一个费直,也就是他学生,在汉代还是很出名的,师徒两个一个德行,不想做官,这个后文再讲,也就是说周王孙经常被丁宽咨询,王孙兄弟也很乐意,不像我小时候搞学习,动不动咨询同学就被亲切的说一声“滚”,还是古代的同学没有功利心!丁宽学成归来之时,田老先生居然说了一句“我技东矣”看看这老师的觉悟,这才是良心啊!丁宽之后就教育出了田王孙,然后做了博士,田王孙之后三个徒弟:施雠、梁丘贺、孟喜,汉代一个老师教出了三个大家,后世叫施氏易学、梁氏易学,这两个兄弟了,真的就是师承古文易学,讲经,没什么创新,你们要是说想了解,可以去看看易传,每个人看每个人体会不同,无非就是专业人士讲的你就点头哈腰,与我心有戚戚焉,知己啊,孟喜这货就不同了,他老师去世的时候它居然对外说老师是在他膝边而死,这就不对了,还要脸吗?后来他两个同学开始对他所不齿,觉得此人没有节操啊。
对了,还有一点忘记给大家说了,小历史,在这里面,梁丘贺这位同学有点奇怪,古书记载他最开始是杨何徒弟京房(和焦延寿徒弟京房不是同一人)的徒弟,由于杨何接受的是王同师承,后来这哥们可能觉得天天讲道理不能到达人生的巅峰,后来转投于田王孙门下,田王孙这人有喜欢筮术,老师给皇帝儿子解解闷,大家可以记住一点,在当时会筮术的很多人都会周易,会周易的不一定都会筮术,文人有文人的骨气嘛!所以梁丘贺这哥们把筮术学精了,还真做了大官:太中大夫,三四品左右,所以文人肯定没有装神弄鬼的人吃香,谁愿意天天听你哔哔,会筮术,肯定会忽悠,(王林大师还不错),把皇帝老人家忽悠到位了,不做大官真的不地道,太监都能从一品!
至于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孟喜还是要留到明天在给大家讲解,大家有什么建议或者想法可以在微信跟我沟通,有时候没有时间码字,望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