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袪寒止痛的川乌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干燥母根。
相关名
乌头、天雄、附子、侧子、漏篮子、川乌头、川乌、制川乌、千秋
产地
主产于四川省江油、平武、青川、安县、布拖等地以及陕西省,湖北、湖南、 云南、河南等省亦有种植,为栽培品。
炮制方法
处方用名有生川乌、制川乌。
生川乌:取原药材,拣净杂质,洗净灰屑,晒干。
制川乌:取川乌,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取个大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
炮制作用
川乌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脾、肾经。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能。
生川乌,有大毒,多外用于风冷牙痛,疥癣,痈肿。
制川乌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打肿痛。
川乌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其中双酣型乌头碱毒性最强,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毒性较小,乌头原碱类毒性很弱或几乎无毒性。酯碱型乌头碱毒性比双酯型乌头碱小,但还有相当的毒性。其中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包括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是川乌中的主要毒性成分。炮制后由于双酯型的乌头碱类成分的分解破坏而使其毒性降低,但其镇痛、抗炎作用仍然很明显,但若炮制太过,水解完全,则药效降低。
采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包片 制川乌:为不规则圆形或长三角形的片。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气微,微有麻舌感。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热苦燥,力强毒大,既入心、肝经,又入脾、肾经。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凡风寒湿或寒湿所致诸痛皆可投用,重症者尤宜。并能麻醉止痛,用于局麻 。
功效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
(1)风寒湿痹,寒湿头痛。
(2)心腹冷痛,寒疝腹痛。
(3)局部麻醉(外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宜炮制后用(三生饮除外)。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
本品性热有毒,故孕妇忌服,不宜过量或久服。反半夏、瓜萎、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畏犀角,均不宜同用。酒浸毒性强,故不宜浸酒饮用。
故事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说的是关公攻打樊城时,右臂中了毒箭。华佗检视后,发现系乌头箭毒所致,需行刮骨治疗。于是征得关公同意施行手术。当时未做麻醉,关公饮了几杯酒,华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见骨已青,遂用刀刮骨,沙沙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华佗刮去骨上之毒,敷上疮药,进行缝合。术后关公即觉右臂伸舒自如。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那么,乌头究竟是何毒物呢?其实,有毒的乌头也是一味中药,因其主根呈圆锥状,似乌鸦之头,故名乌头。本品有猛毒,古代作为箭毒,涂在箭头上射人猎兽,中箭即倒。乌头分川乌和草乌,前者为栽培而得,后者为野生,故后者之毒甚于前者。
其实,毒箭猎兽、伤人,致猎物倒地,战将落马,并非骨肉之痛,而是因为毒物袭击了心脏和神经系统。现代研究证明,乌头中含有乌头碱,过量的乌头碱可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迷走神经兴奋,能直接作用于心肌,造成心律失常。由此可以推测,关公中箭落马,右臂之伤痛非主要原因,是短暂的心律失常而不能稳坐战骑之故。
乌头虽然有毒,然而只要炮制得法和用量适宜,能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有祛风散寒的功效,因此常为医家所遣用。